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安澜索桥,安澜索桥的故事简写

安澜索桥,安澜索桥的故事简写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23 09:46:09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安澜索桥是什么样的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代末期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后来保存下来的桥,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坐落于都江堰首鱼嘴上,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被誉为我国古代的五大桥梁之一,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都江堰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是什么样的

2,安澜索桥的故事简写

相传在很古以前,岷江河上还没有桥。在飞沙堰河边,有二根大竹绳横跨岷江,要想过河,只有脚踩下边那根竹绳,手扶上边那根竹绳,在晃晃悠悠中慢慢通过。有一天,一姓蒋名桂澜的姑娘随父亲一起过河去相亲,父女二人在过河时,因竹绳时间久远,腐烂断裂,父女二人双双跌入波涛汹涌的岷江河中。父亲为救女儿,几次不顾生命危险,将女儿从波涛中向岸边推去。无奈河水太急,连续几次都没有成功。在河对面等待相亲的青年尹世安,见蒋桂澜父女遇险,急忙跳入岷江河中去抢救。母亲只有焦急地在河边准备施救,尹世安自幼生长在岷江河边,有一身好水性。凭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好水性,在水中救起了蒋桂澜。但蒋桂澜父亲却因体力不支,被汹涌的岷江河夺去了生命。蒋桂澜被淹得半死,苏醒后得知从水中救起自己的,正是自己相亲对象尹世安时,大为感动,即同意了婚事,与尹世安结为夫妻。夫妻俩结婚后,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却很甜蜜。但蒋桂澜每当想起惨死在河中的父亲,心中便十分悲痛,便与尹世安商量,想在岷江河上建一座索桥,尹世安欣然同意。要修建索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大量的竹子木材和工钱。为了筹集这些材料,夫妻二人辛勤劳动,在岷江河边遍种班竹,青木树和油菜,班竹用于做竹绳的原材料,青木用于水中支柱﹝据说青木见水后会更加坚固,不会腐朽﹞,菜花结籽后榨油,用菜油浸泡过的竹绳,油光水滑,永不腐朽。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在儿孙们的帮助下,年岁已高,胡子花白的尹世安和暮妻蒋桂澜终于在岷江河边修建了一条宽三米,长捌佰米的竹绳桥。从此岷江河南北交流通畅,因尹世安,蒋桂澜夫妻为修此桥,贡献了毕生精力。人们为了纪念尹世安,蒋桂澜夫妻二人修桥的功德,便将此桥叫作夫妻桥。后来,经过修缮,去掉了夫妻二字,取尹世安的安字和蒋桂澜的澜字为谐音,变成了安澜索桥。特别是解放后,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加固了桥身,把竹绳换成了铁索,便成了现在的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的故事简写

3,安澜索桥的简介

安澜索桥又名珠浦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区西北约2公里的岷江上。清嘉庆八年(1803) 重建。邑人何先德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原长320米,现长280米,以木排为板,石墩为柱,承托桥身;又以慈竹扭成的缆绳横架江面。1962年,对索桥进行了维修,改10根竹底绳为6根钢缆绳,改扶栏竹绳为铅丝绳,铅丝绳外以竹缆包缠。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毁。重建时,只改木桥桩为钢筋混凝土桥桩,余照旧。后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时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改单层金刚亭为可供行人休息的六角亭,增建沙黑河亭,桥长261米。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澜索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全长240多公尺,飞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

安澜索桥的简介

文章TAG:安澜索桥安澜索桥故事简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