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陈寿的三国志都提出怀疑,也就是说我国晋代著名史学家,所记载水份太大,不靠谱,这种推理就有点太牵强,哪只有一能解释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自己的观点就是历史。基本上已定位了南阳发展不了工业,《三国志》的作者魏晋时期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1、如何评价南阳这座城市?
南阳是座很尴尬的城市!国家定位河南是粮食大省。河南又定位南阳是粮食大市!再加是南水北调水源地,基本上已定位了南阳发展不了工业!这座总人口一千多万的城市(含区.县)基本上没工业!以前工业路上的厂,轴承厂,柴油机厂,药厂!该兼并的兼,该破产的破产!现在能让南阳提起的只有中光学和二机厂!还有刚刚兴起的“艾产业。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对此你怎么看?
怎么看陈寿评价诸葛亮?如果说对陈寿的三国志都提出怀疑,也就是说我国晋代著名史学家,所记载水份太大,不靠谱,这种推理就有点太牵强,哪只有一能解释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的观点就是历史,陈寿也明确的讲,诸葛治国强于军事,军事并非他的强项,事实胜过雄辩,刘备的夷陵之战,关羽失荆州是刘备,关羽,自作主张,葬送了半个蜀国,而刘备死后一切大权由诸葛独揽,打了十几年除把蜀国打穷了,又打出个什么明堂出来,人是要讲究实际的,白猫黑猫要抓到老鼠才行。
3、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三国志》的作者魏晋时期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刘)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从这一段话里,陈寿对诸葛亮治国理政之才极为推崇,说他不亚于春秋时期助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和兴汉四百年的名相萧何,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给予了肯定,但说得比较隐诲,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说他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对抗上国,众寡悬殊。当时的蜀汉以一州之地,对抗拥有九州的大魏,人口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又地处偏僻,确实有点儿自不量力,二是诸葛亮面对的又都是人杰。曹魏人才济济,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都是曹魏的人杰,智谋将略都不弱于诸葛亮,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伐魏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了,
三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管得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蜀汉人才匮乏,没有像韩信、王子城父这样的将才,来代替诸葛亮统兵征伐,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不能让诸葛亮全神贯注于军事征伐,无形中就降低了军事征伐的质量。四是诸葛亮善于治军备战,但打仗过于谨慎小心,不敢冒险用奇,无形中就束缚了手脚,很难有大的成效,其实诸葛亮为何用兵谨慎小心?还不是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将缺兵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兵微将寡的实情,诸葛亮用兵作战时,也只能围绕这一实情考虑谋划谨慎小心了,身为晋朝史官,陈寿当然不能大夸诸葛亮的军事功绩,如果把诸葛亮军事才能说得了得,那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又当何堪?那样就犯了大忌,除非陈寿不想活或不想做他司马家的官员了。据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曾和司马懿大战一次,大败司马懿,获精甲三千,玄铠五千领,由此可推算,司马懿当损失士兵一万多人,但陈寿为尊者讳,就只字未提,只记述了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率兵追击,被诸葛亮派伏兵射杀张郃于木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