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烩面还不怎么出名,郑州市也还没什么像样的烩面馆的时候,他用快餐的理念,在郑州市场创办了“红高粱”烩面馆,在当时的市场引起轰动,每日营业额高达三万多元。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河南面食走出河南的艰难,在外地,有个认识的亲戚或者朋友,稍微有点做菜的手艺,都想去开个店试试手。
1、为什么在有些城市里,开饭店和小餐馆的外地人居多?
开饭店和小餐馆都是辛苦活,和去工地上搬砖差不多,但是比工地上搬砖强那么一点,因为开小饭店必须会做菜,也要有自己特色,那样饭店才可以开的起来,才能赚点辛苦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大多数都是为生活所迫,在外地,有个认识的亲戚或者朋友,稍微有点做菜的手艺,都想去开个店试试手。外地人开店不同于本地人开店,能到外地开个小店,人家可是带着必胜的决心,投入了全部身家的,
2、河南人去东北开餐馆,有什么要注意吗?
网上地域黑太多,绝大多数没真正投资过。你来投资开餐饮,老东北人表示欢迎,只要你是为百姓服务,市场有足够的包容性。来之前最好考察一下市场,包括当地人的饮食习惯,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做好成本预算,做好发展策略,东北人不善商业,不喜欢华而不实,大部分老百姓不喜欢精雕细琢。给你点建议,仅限于沈阳市场,百姓喜欢大碗大盘能吃饱,喜欢开放喝酒没压力,喜欢老板跟消费者打成一片,喜欢接近自己生活习惯的口味,
3、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
河南面食里,突出的是面条。有特色的面条,不只是烩面,还有酸浆面、糊涂面、卤面,更有手擀剩面,就是头晚剩的手擀面条,早起锅里连炒带热,和着锅底结成的锅巴,一起盛到碗里开吃。那个美,跟炒米饭没有昆仲,有俗话“一碗剩汤面,三斤腊肉也不换”,可见味道之美,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确实是这样的。记得上世纪末,河南就有个牛人,要把河南烩面打出河南,首选首都,跑去开了烩面馆,
结果折戟沉沙,把自己折腾进大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河南面食走出河南的艰难,这个牛人叫乔赢。在河南烩面还不怎么出名,郑州市也还没什么像样的烩面馆的时候,他用快餐的理念,在郑州市场创办了“红高粱”烩面馆,在当时的市场引起轰动,每日营业额高达三万多元,这是1995年的事,可是算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快餐意义的烩面牌子。
三年后的1996年,在郑州站稳脚跟,也挣到第一桶金,更是取得市场成功经验的红高粱,正式向洋快餐发起进攻,不为灭了他,是为树立起中国自己的快餐品牌,要让我们的快餐也走出国门,此时的乔赢雄心万丈,打出的口号是“奋斗三年,要在千禧之年(2000)开店20000家,国外70%,国内30%!”快餐市场志在必得。
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以年租金260万拿下200平米的店面,揭开进军快餐市场的序幕,可惜的是跨步太大扯着淡,不到三年就因水土不服而溃败,随着乔赢非法集资获刑,已经蔓延国内70多家红高粱烩面馆跟着销声匿迹。现在分析起来,红高粱的失败除去盲目扩张,水土不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北方的主食大部分是面食,面条又最普遍。
各地物产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决定着当地传统的风味,不那么容易接受外来面食,尝尝鲜可以,当主食不行。所以,异地的面食再好,也是你那地方的美味,我这里也有自己的美食,靠一个味道统领不了天下。另一个原因还是个味道问题,市场有很多地方美食走出门的成功例子,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保持自己特色,全国一个格式,甘心当陪衬小吃;四川家常菜,重庆火锅,以本土化的改变争当美食主角。
河南面食馆也开到了很多地方,都没形成气候,问题就存在这两个方面,要么坚持自己的风味不变,我就这个样子这个味道;要么就要有本土化改变,融合进当地的风味。都做不到,就只有维持着不倒闭,没有市场竞争力,最后可以这么理顺河南面食走出去的思路:严格保持自己的风味,河南面食就这个样子,河南人爱吃的密码都在面碗里,吸引大家去品尝和体会这个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