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宜昌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宜昌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拥有着庞大城市知名度的宜昌,自然是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受益者之一,宜昌拥有着十分好的地理位置,同时其广阔的城市面积也给予了宜昌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可以这样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宜昌的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历史上如何得名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据载,楚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索隐解释说:“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夷陵是战国时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关于夷陵名字的由来,“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旧志说:“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势而得名。据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汉承秦制”,西汉时夷陵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临江郡为郡,领宜都(今宜昌)、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县,
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改置为夷陵县,南北朝时,宋、齐皆称宜都郡、领夷陵、宜都、很出(今长阳)、宜昌四县。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为陕州,领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四县,到了隋代,改陕州为夷陵郡,仍领原四县。唐代初期仍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复将夷陵郡改为陕州,亦仍原四县,
五代时,始属前蜀,后属南平国,复更名为陕州。宋朝初年仍为陕州,到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故名峡州,仍辖领原四县,置峡州路,明初始改名峡州府,领夷陵、秭归、巴东、宜都、长阳、远安六县,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为夷陵州,仅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清初仍为夷陵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讳“夷”字,故将夷陵的“夷”字改为“彝”,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从当阳迁驻宜昌城。现全市人口4百余万,民族31个,行政区划为5区、3市、5县,即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2、宜昌在湖北省内处于怎样的地位?
宜昌拥有着十分好的地理位置,同时其广阔的城市面积也给予了宜昌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而宜昌也被称为世界水电之都,正是因为宜昌境内有着三峡大坝,葛洲坝这两个对于我国来说拥有着重要意义的工程,同时也使得宜昌在我国的城市地位得到了一个显著的提升,也使得宜昌被更多人所知,提升了自身的一个城市知名度。这也对于宜昌自身的一个旅游业发展有着很大的意义,随着世界旅游业浪潮的袭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实现了很大的突破,
而拥有着庞大城市知名度的宜昌,自然是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受益者之一。可以这样说,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宜昌的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对宜昌的经济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宜昌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城市产业发展自然需要百花齐放,才能展现出一个新的姿态,不过一座城市的产业多样化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的话,对于整体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很大的意义。
这会让城市的经济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可能就是广撒网的一个好处吧,所以宜昌市可以说是湖北省影响力最大的城市之一了,这是很多城市无法企及的一个高度。这也是宜昌市城市潜力的一个显著体现,而对于城市来说,它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很重要的中心城市,当然对于宜昌市来说,交通便利可以说是其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宜昌市的交通运输网特别完善,这对于宜昌市的产业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因为交通运输业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一个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