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华师大,交大,复旦的几个系就是浙江之江大学被拆的一部分发展的,同济大学前身是浙江之大上海分校。上海只是从明代才从浙江嘉兴划出去的,近代又把嘉善的枫泾,海盐的金山又划给了上海,嘉兴成了长三角最小的地级市,小便把话说反了,没有浙江的贡献,就没今天上海与江苏的繁荣。
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城市一体化,可以说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内容,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一体化后的长三角地区,将是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心之一。首先,三地一体化的范畴,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的众多城市在内,组成了中国最发达城市群之一,除了惊人的GDP总量外,上海、江苏、浙江还是全国仅有的几个财政盈余的省市之一,涉及人口2个亿左右(含外来人口),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实质上,更确切地说,一体化是四地一体化,只是安徽相对较弱,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暂时无法与其他三地进行无缝对接,毕竟,包邮的只是江浙沪,就好像浙江江苏喊着:要跟上上海老大哥一起干!安徽在后面疾呼,带上我!其次,三地一体化的目标。三地一体化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领先者,一般认为世界有六大世界级的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中国长三角城市群。
而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组成的城市群,是否可以被列入六大之一,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我们总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如果仅仅是跻身其中,那这个目标定的未免也小了一些。毕竟,就是上海,也不敢说自己现在就是世界经济中心,但雄心要有,目标要大,脚步要实,再次,三地一体化的基础。上海、江苏、浙江一体化的基础首先在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当然,上海是最发达的,但南京、杭州亦不差,苏州占据着全国城市老七的位置,而就人均GDP来说,全国第一在杭州市滨江区,第二是上海黄浦区,
三地交通便利,高速发达,相互之间实现了1个半小时的高铁生活圈。早年便有上海人在浙江、江苏等地置业,理由是,高铁过来1小时不到,太方便了,只是其他两地的群众有些后知后觉,又次,三地一体化的优势。如果说三地有一体化的基础,有一体化的前景,那么优势在哪里?比如说:港口优势,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洋山港地位突出,连云港则是欧亚大陆桥起点,
借助港口、空港、人才优势,拥有上交所的上海前景喜人,特别是人民币计价石油期货的确立,将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奠定上海的世界经济、金融中心地位。而今天的杭州,早已成为世界互联网产业中心城市之一,并在人工智能领域,站在了世界最前沿;别忘了浙江的世界级小商品交易中心——义乌,而今天的江苏,正在发力打造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
又次,三地一体化的影响,三地的一体化,除了在自身内部破除行政壁垒,推动各种生产生活要素自由流通之外,对外势必会产生极大的经济辐射。首要便是以龙头之资带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精明的浙江人已经造出了海江通用货轮,虽然长江并不过境浙江,而身在其中又若即若离的安徽各市,孤立地发展成“合肥一家肥”显然不是选项,奋起直追,打通通往上海南京杭州的各种资源通道,也许,多年后,南京将重新成为历史上江南省区域的中心城市;我们可能还会看到新安江黄金水道的重新兴起,和杭黄高铁并驾齐驱,而徽州,复兴在望!。
2、究竟是上海带动了江浙,还是江浙带动了上海呢?
欢迎关注我的问答账号,感谢~这个问题其实缺乏严谨性,从几个时期来说,江浙和上海都是各有特色,时至更是无法言胜,谁带动谁其实更像是一个争强好胜的说法,概述如下: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上海浙江各有难处八十年代其实是个很奇怪的年代,因为那个时候经济虽然有所撬动,上海却是一片清淡,而且在国内经济排名逐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