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状元张之万,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的(1847年)状元,画家,书法家,清末重臣。有先有张之万,然后有张之洞的说法,在清朝,考武状元的程序与考文状元差不多,同样要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成为武状元,山东是清朝出武状元较多的一个省份,清代有些状元的地址不详,有史可查的山东共有13位。
1、清朝的状元有哪些知名人物?
前清状元张之万,河北南皮人,道光二十七年的(1847年)状元,画家,书法家,清末重臣。你没看错,是张之万,张之洞是他的弟弟,虽然比他名气大,但殿试时只是中了探花,所以有先有张之万,然后有张之洞的说法。张之万身兼吏部、刑部、工部、户部、兵部五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会典馆正总裁,加太子太保衔,赏双眼花翎赐用紫缰,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直逼京城,张之万临危受命,在静海设防,击败太平军,在连镇一带全歼。1859年英法联军发动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受到张之万的强烈抵抗,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于承德病死。同治继位,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等八大臣总摄朝政。张之万向朝廷献计,秘密筹划杀害肃顺等顾命六大臣,
2、清朝有多少个武状元?在清朝考上武状元容易吗?有广东人考上吗?
清代考上武状元有多难?在清朝,考武状元的程序与考文状元差不多,同样要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成为武状元。武生的科考历程清朝重文轻武,武秀才考试比文秀才考试要晚,学政考完文秀才,定出名次,贴出榜单,才会考武秀才,考武秀才,先考外场,再考内场。外场考武艺,分为马射、步射和刀石三项,马射即马上射箭,步射即平地射箭,刀石就是耍大刀和提石锁。
三个科目全部及格,可以参加内场考试,内场即笔试,与文秀才们考诗赋、对策、八股文不同,武生们只需要默写一遍《武经》,默写要全对,字迹要规范。内外两场全部通过,即成武秀才,武秀才参加乡试的考试制度比院试更严,但基本规则是一样的,内外场所有科目全过,考官们还要排定名次,根据朝廷分给本省的武举指标,将排名靠后的考生淘汰掉,剩下的考生就是武举人。
乡试完了是会试,会试主考官一般由兵部侍郎担任。会试过后,还有复试,所有通过初试的考生,都要复试马射、步射和刀石,如果通过了初试,没通过复试,一样要被淘汰掉。过了复试,紧接着是殿试,此时皇帝会亲自到场观看,武科殿试一般不会再淘汰考生,只是为了给考生排定名次。清朝总共举行过100多次武进士考试,取中的武进士总共只有9000多名,平均每次取中不到100名,
不考实战考力气传说中的武状元,都要武功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实际上,清廷对武状元的要求很低:第一,会骑马;第二,会射箭;第三,力气要大;第四,有基本的背诵和书写能力,至于会不会武术套路,有没有实战能力,并不做具体要求。外场考试永远都是一个个考生单独演练,从来不让他们两两搏斗,但即使不考实战,普通人也考不上武状元,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以乾隆年间的武科会试为例,考生射箭,可以选八力、十力和十二力的弓,“力”将近10斤,八力即80斤,十力即100斤。考生搭弓射箭之前,先要拉满三次,如果你选的是十力弓,前两次拉满,第三次没拉满,立即淘汰。如果三次拉满,可以参加马射和步射,步射则需要站在距离箭靶50步开外的地方,连射六次,中靶两次以上算及格。
清代考生要用大关刀,有80斤、100斤、120斤三种,选一把大刀,完成“雪花盖顶”“前后刀花”等几个动作,可以及格。石锁项目更不用说,对体力的要求更高,300斤重的大石锁,先提到胸口,再左右翻转,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武状元得从基层做起清朝选官制度还是比较苛刻的,不管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要从基层做起,朝廷通常会给武状元实习生“二等侍卫”的头衔,但不能马上去给皇帝当保镖,还要经过两三年的实习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带兵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