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 > 太原市 > 并州,并州在什么地方是个市

并州,并州在什么地方是个市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9 03:03:58 编辑:太原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并州在什么地方是个市

并州是古代叫法,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你可以去桥东街,哪里有很多便宜又干净的旅馆

并州在什么地方是个市

2,并州的简介

bing zhōu并州(拼音:bīng,中古拼音:pjeng) 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地区。

并州的简介

3,并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并州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并州为古州名,以并州兵骑闻名古史。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太原: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辖1个县级单位。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曾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中部博览会和中国电视华鼎奖等重要大型活动。

并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4,并州怎么念

并(bìng四声) 州(zhōu一声)
注音  bing zhōu
yin,二声 位于宁波,鄞州区
bing zhōu

5,太原为什么叫并州

并州为古州名。太原,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城。地形地貌: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高差悬殊,位于境西北娄烦县的赫赫岩山,海拔2708米,为全市最高峰;最低处位于境内南部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高差1948米。

6,关于并州的典故有哪些

州这个区域太大。周制同虞。汉以今山西省及陕西的旧延安、榆林等府地为并州。虞舜以今河北省的旧正定、保定及山西的旧太原、大同等府为并州,年度跨度很大,其典故广泛。 【并州】 古十二州之一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7,并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并州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并州为古州名,以并州兵骑闻名古史。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太原: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辖1个县级单位。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曾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中部博览会和中国电视华鼎奖等重要大型活动。

8,并州的由来

黄河和太行山以及阴山西麓把山西包围成一个绝对排他的区域,这些天然屏障以内的区域最适合“统”“并”为”一个“大的行政建制,故而得名但要知道的是山西省不光是另称并州,汉末有一个时期,并州是包含山西和陕西的,后来董卓遭到东部诸侯围攻撤回陕西以后,就放弃并州也就是山西,专守陕西及以西了
搜一下:并州的由来

9,古代并州是现在的那个地方

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地区。扩展资料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城区),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不过,太原仍沿用并州来命名路名,如并州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并州

10,隋朝时并州是现在的哪里

并州,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城区),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不知道
今山西太原市
你好!山西太原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11,太原为什么叫太原或叫并州

系统标准答案:太原古称晋阳。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廊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许多地下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生育繁衍,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 497年前古晋阳城问世,历经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等十数个朝代,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从公元 979年赵宋毁太原,新兴的太原又先后在宋、金、元、明、清等数朝中崛起,不仅是军事重镇,而且发展成为著名的文化古城和商业都会。 在太原历史上有许多值得记载的传说和大事:从“台骀降龙”变龙山,夏禹治水改龙头山为系舟山的神话传说;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497年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予创建晋阳城;从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瓜分了晋国领地,“三分其晋”,定晋阳成为赵国都城,到公元前 180年刘恒在晋阳“龙潜”16年后即位汉文帝;从公元 304年东晋并州刺史刘琨为抵御匈奴入侵 9年喋血保卫晋阳,到 550 年北魏高欢、高洋父子定晋阳为“霸府”、“别都”;从公元 617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兴晋阳夺取天下,称晋阳为“龙兴”之地,把晋阳定为“北都”、“北京”,到公元923年——960年李存勖、石敬搪、刘知远和刘崇兄弟凭借晋阳争夺天下,走马称帝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称晋阳为“龙城”;从公元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到赵氏兄弟经“三下河东”,于公元 979年攻下晋阳,为“钉”、破“龙脉”,火烧水灌,彻底摧毁晋阳;从公元 982年赵宋派潘美在唐明镇重建太原城,到金元狼烟,从明清扩建太原,商业兴起,到又遭天灾人祸,日渐萧条。太原,可谓几度兴衰,历经沧桑。 本文将就太原历史上几次大的兴衰,作简要的阐述。但究竟应从哪些方面作为衡量兴衰的标准呢?笔者未作专门研究,加上太原历史史料记载存留不全,区划建制变异较大,不好详细的比较,只能分段作一些一般说明。 一、第一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497年至公元396年;创晋阳赵国建都,经秦汉发达兴旺;遭五胡战祸摧残。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逐渐有了分工,形成了城镇和农村。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陆续在各地修筑城池。最初建筑晋阳城的是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予。董安予创建晋阳古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497年以前,故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一带,因城池建在晋水之阳(古以北为阳)而得名晋阳。古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十分险要,城堡十分坚固。据说,董安予在修筑晋阳城时,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用板夹夯土成墙,修治城廓。用高丈余的草木做宫舍的围墙,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使晋阳成为城高池深、宫苑壮丽的赵国初期的都城。 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郡治设在晋阳。这时的晋阳也就叫太原了。公元前 201年汉高祖刘邦为抵御匈奴,选派韩王信坐镇北方,改太原郡为韩国,都城设在晋阳,从此晋阳成为北方的边防重镇之一。公元前 196年,汉高祖把雁北和太原郡划在一起,称为代国,封他的儿子刘恒为代王。晋阳又成为代国的都城。公元前 180年,吕后死,周勃等人拥戴刘恒继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刘恒即位后,由于他念念不忘他与其母出宫后生活了16年的晋阳城,称晋阳为“龙潜”之地,对晋阳十分重视。晋阳不仅成为军事重镇,商业、农业都很发达,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能造出雪白明亮,耀人眼目的钢镜、铁镜等物,被称为“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太原郡“属并州,户十六万九千八百六十三,口六十八万四千八十八,县二十一”。当时,在今天的山西境内有 252万余人,可见其中有近 30%的人口生活在太原境内。从晋阳城创建,经秦到两汉时代,可以说是太原历史的第一个兴旺时期。 东汉末年,国力暗弱,匈奴贵族势力逐渐南移,到晋朝初,并州的大部分地区被匈奴占据,仅剩晋阳附近的一些属县。尤其是到公元 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离石市)建都,自称汉王。他分别占据高平、屯留、平遥、介休等地,矛头指向晋阳。晋阳人民在并州刺史刘琨领导下,抵御匈奴入侵,坚持长达 9年的喋血保卫战。当时的太原一带,逃亡剩下的户不满 2万,人民饥荒,寇贼纵横,道路断塞,一片荒凉。刘琨失败后,在公元316年至396年的80年间,太原地区曾被当时称为“五胡”的匈奴、羯、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创建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太原人民长期处于兵荒马乱之中,遭受了数不清的灾难。 二、第二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523年至979年,称“霸府”晋阳复兴,经隋唐辉煌鼎盛;平北汉宋毁古城。 公元 396年,北魏王拓跋攻占晋阳,置并州。公元 523年,高欢(又名贺六浑)掌握了北魏实权,他依据晋阳地形险要,城池坚固的优势,建立了大丞相府,有力地控制了北魏实权,称晋阳为“霸府”。公元 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了东魏政权,自立为帝,历史上称北齐,都城虽然设在邺(今河北临漳县),但仍以晋阳为基地,亦称为“别都”。由于高氏父子对晋阳有感情,十分重视对晋阳的修建。公元 545年,高欢在晋阳修了晋阳宫;576年后主高纬修建了大明殿;577年幼主高恒修建了晋阳十二院,其壮观程度超过了邺城的皇宫。北齐统治为了游览还在晋祠修筑了读书台、望川亭、鱼沼、飞梁及“善利”、“难老”两个泉亭。与此同时,还在晋阳西山的天龙山和龙山修建了天龙寺、童子寺和法华寺,依山凿窟,雕刻石佛。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天龙山石窟艺术的最早开凿。这个时期,太原市的农业、商业也得到恢复发展。晋阳城内商业兴盛、市面繁荣,成了北齐的主要商埠。 公元 581年隋朝建立。由于当时突厥称雄北方,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晋阳城成为北方军事重镇。隋文帝封他的次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公元 605年,杨广即位,史称隋炀帝。他把晋阳作为他的“龙兴”之地,在北齐晋阳宫外,又筑起了高13公尺,周围 3.5公里的城墙,叫做新城,在城边修筑了高13公尺,周围 4公里的“仓城”,并且又修建了一座晋阳宫。由于隋炀帝荒无道,大兴土木,爆发了各地农民大起义。公元 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夺取了隋朝政权,于 618年建立了唐朝。由于李唐王朝对他们起兵夺取天下的发祥地十分重视,对晋阳城不断扩建,原来的晋阳城主要在汾河西岸,称为“都城”或“西城”,城中有大明城、晋阳宫和仓城,唐太宗李世民又派李绩在汾河东岸筑起了东城。武则天在位时,并州刺史崔神庆又在东城、西城之间修建起了中城,正好跨在汾河之上。当时的都城与东、中城相连,称为太原三城。规模宏伟的晋阳——太原之城,成为唐朝的北方屏障。因为东城内井水苦涩难饮,还修筑了从西城把晋水架过汾河引到东城的引水工程,叫晋渠。其后,河东节度使马燧又修建了想东城引晋水工程,还潴成隍塘蓄水,又把汾水分出许多小流环城流绕,两旁都载上杨柳,进一步绿化、美化了城市。与此同时,还在晋阳修筑了许多厅、堂、寺庙,这些建筑围绕晋阳宫、大明宫、坐落在清水绿树之间,使晋阳城更为堂皇清雅。唐代宏伟的晋阳三城,共有24道城门,晋水擦西城而过,汾河穿中城南流,晋渠穿西城、过中城,跨汾河达东城,使之流水哗哗,杨柳飘絮,楼台相望,宫阙巍峨,蔚为壮观。当时的晋阳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富庶,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是全国铸造货币的中心。铁制武器日臻完美,并州剪刀锋利无比,铁镜、铜镜、盛誉全国。此外,晋阳硝石、葡萄酒都是当时的贡品。唐代的晋阳不仅城市繁华,而且文化荟萃,人才辈出。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王翰、工部尚书乔琳、宰相狄仁杰都是太原出生的唐代名人。诗人礼李白、杜甫也都来过晋阳。李白还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杜甫也曾写下“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凇半江水”的美丽诗句。 公元 690年(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定太原为北都,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以北都为北京,与首都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据记载,当时的太原府“领县十三,户十二万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八”,太原进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由于晋阳城城池坚固,唐以后的五代,这里几度被一些野心军阀作为割据称雄的堡垒,称王称霸,自立为帝。从公元 907年到 979年七十多年间,太原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几个王朝,你争我夺,轮番占领,使晋阳古城惨遭摧残,太原人民苦不堪言。最惨痛的是公元 979年(宋太平兴过四年)宋太宗赵光义经19年“三下河东”,终于平灭北汉,下令焚毁晋阳,次年又引晋水、汾水倒灌晋阳废墟,毁城灭迹,使这座经营近1500年的名城,随着五代的结束而彻底毁灭。 三、第三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 982年至1126年;唐明崛起太原兴,宋代再建锦绣城;金元侵扰遭凋零。 赵光义毁灭晋阳城后,为了炫耀他平北汉,毁晋阳的功绩,把他指挥作战是驻扎过的崇圣寺改为统平寺(在今后林),修筑了平晋城,但晋阳人民都不敢去那里居住。许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流离失所,逃到唐明镇和三交村落户,唐明镇当时是一条仅有一条街的小村庄,在现西羊市大关帝庙附近,三交村在太原城北古城村。 由于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 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修筑城墙,兴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长5.28公里。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城西南至现迎泽大街的北边,西至现新建路的东边,后小河、东后小河是当时北面东边的城壕。据说当时认为晋阳出过好几个皇帝,是个龙城”,赵宋毁掉晋阳新修太原城街道时,都筑成丁字街,是为钉破“龙脉”,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并忌讳使用“晋阳”、“太原”名称,而设为紧州军事,派潘美、杨业把守。公元1023年宋仁宗即位后,对太原又进行了修建,1025年太原知州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水泛滥,在汾河东岸筑了长堤,并引水潴成湖泊,湖堤畔栽种了许多柳树,名曰“柳溪”,东山上长满遒劲葱茏的古柏苍槐,称为锦绣岭。公元1059年赵宗又以并州为太原府,府治设在太原城。公元1060年又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1069年在东山根的马庄修筑了一座大庙芳林寺,两座寺庙东西映辉,游人香客络绎不绝。随着社会的发展,宋代太原的工商业也逐步繁荣起来,太原城区西南的米市街、南市街、柴市巷、菜市街、麻市街是当时的米、柴、菜和日用品市场;帽儿巷、靴巷、剪子巷、帘子巷、毡房巷、酱园巷等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手工业、陶瓷、冶炼业尤其发达,制造的铜镜作为贡品上贡。设在孟家井、冶峪的官窑生产的“木理纹瓷”,当时在全国颇负盛名。经过宋代七八十年的发展,当时太原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赞语。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辖十县,有“户十五万五千五百八十三,口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八”。这个时期,可以说历史太原新城建成后,经北宋一百多年稳定发展达到的又一个兴旺期。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奴役和剥削劳动人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赵宋统治摇摇欲坠。这一时期,散居在长白山、松花江一带的女真族逐渐强盛起来,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称帝,国号曰金。公元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由粘罕率军于12月抵达太原城下,河东宣抚使童贯逃跑,太原知府张孝纯率众奋力抵抗,誓死保卫,被围困 250多天,终于粮绝人亡而失败。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 2月14日,宋钦宗赵恒下诏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交金人。从此,太原人民在战乱摧残,异族压榨下,度过了80多年。据记载,太原路(后改为冀宁路)辖区的人口减为“户七万五千四百四十,口十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一”。 四、第四个兴衰期大体为公元1368年至1948年;明清扩建称重镇,商业兴起面貌新;天灾人祸再萧条。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把太原定为“九边”重镇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三儿子朱(木冈)为晋王,驻守太原,并在太原设置了“山西中书行省”后改为“承宣布政司”,掌管全省行政事务。晋王让他的岳父谢成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向东、南、北面扩展,建成了周围14公里,高约18米的城墙,外用砖砌,开 8个门:东为宜春(大东门)、迎辉(小东门)、南为迎泽(大南门)、承恩(首义门)、西为振武(水西门)、埠城(旱西门),北为镇远(大北门)、拱拯(小北门),城外城壕深10米,城头四角建角楼 4座,小楼92座,敌台32座,使之成为“坚逾铁瓮的城堡。晋王还在城内修建了宫城,富丽堂皇的王府宫殿,有三个大门:“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宫城的外城墙叫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肖墙内还修建了为晋王服务的各种设施,为举行祭祀的天地坛,管理膳食的典膳所,供游乐的花园杏花岭、松花坡等。晋王的王室分封为王,纷纷占地建造王府,为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大小濮府等,还有钟楼、鼓楼、庙宇。到清代,太原城规划基本与明代差不多。统治者为防备人民反抗,在晋王府的废墟上修建了4000余间营房,驻扎精骑营,后叫精营街,以上许多地名仍保留至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需要,明代太原的兵器制造更为发达,城内奶生堂与半坡街的“镔铁坑”相传是明初锻铜作坊的遗迹。从宋代开始的烧陶器”官窑“,更为普遍。清朝中叶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炼铁和硫磺生产也很发达。商业方面出现了封建性的同行会,形成了粮行、油面行、绸缎行等十大行业。许多街道以行业命名,如东米市、西米市、东、西羊市、估衣市、棉花巷等。与商业资本紧密相关的银钱业也曾兴隆一时。太原是明清两代的边防重镇,又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工商业都会。 《明史·地理志》和《清史稿·地理志》对太原府人口未作记载。据明《太原府志》统计:明万历(公元1573至1620年)年间,太原府辖25县,有 121043户,990450人,其中:太原县有 9827户,73438人。但是由于受了几次天灾的劫难,太原城再次凋衰。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晋王府失火,从内城烧到宫门,燃烧数月,所有宫殿和各种建筑化为灰烬;公元1815年(嘉庆20年),东山洪水爆发,浪高丈余,冲没了东关,大南关,受灾十分严重,使太原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公元1877年光绪三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同时瘟疫流行,人民不是饿死,就是逃亡。公元1886年(光绪12年),汾河决堤,水势凶猛,半壁西城顿成泽园,满洲城、学台衙门、太原府文庙、阳曲县文庙及许多民房荡然无存。经历几次大劫,据地方志记载:公元1900年(光绪26年)太原一城四关,仅有人口三万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虽然创建了一些军火工业为主的现代工矿业,修建了简易机场和南、北同蒲铁路,城区内也陆续出现了商店、饭店和公用设施,但城市和经济发展极为缓慢。尤其是遭受日本侵略军八年践踏,经济凋蔽,民不聊生,古城太原再次陷入苦难。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市人口仅为21万人。 纵观太原历史上的几次兴衰,不难看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城市兴旺发达的根本前提;军阀割据,改朝换代,异族侵扰,战乱不止是城市衰亡,人民遭殃的祸根;由于太原所处在位,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对太原的好恶成为城市兴衰的直接因素;城市的命运掌握在帝王、军阀手中,加上自然灾害的劫难,古城太原几度兴衰,太原人民历经沧桑。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懂得历史是为了面对未来。生活在太原的人们,应该了解太原,热爱太原,建设太原。

12,古代并州是哪里

今山西太原
狄仁杰 (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洛阳市郊区白马寺镇白马寺山门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8字,重立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山西太原古称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13,并州在哪个省

历史上有两个并州:1. 虞舜至周朝时的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2. 汉朝及以后的并州。在山西省。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城区),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不过,太原仍沿用并州来命名路名,如并州路。
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但是其地屡有缩小。979年,北宋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年)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希望能够帮到您!
并州为古州名。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主要包括山西大部,河北和山东局部
1、在广州东站公交总站坐175到省妇幼站落往前步行到环市路往东再步行过去2、或坐广州东站地铁站坐1号线到公园前站转2号线到广州火车站落(或坐1号线到杨箕5号线到广州火车站落,但杨箕站转线时要行好远的一段路)
文章TAG:并州什么地方

最近更新

  • 木的成语,关于木的成语

    关于木的成语木已成舟,木人石心,木强则折,2,带木的成语有哪些木已成舟,木牛流马,木人石心,3,含木的成语木已成舟。缘木求鱼4,有关木的成语枯木逢春枯木逢春犹再发死木逢杀、枯木逢春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

    河南省博物馆2,怎样去河南省博物馆1,河南省博物馆站名就是紫荆山站,不到东里路口,具体站牌在黄河博物馆对门。麦当劳门口。2,怎样去河南省博物馆步行约40米,到达南大街西大街站乘坐3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卢沟桥事变的时间,卢沟桥事变时间

    本文目录一览1,卢沟桥事变时间2,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3,卢沟桥事变的时间4,卢沟桥事件的时间1,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0}2,卢沟桥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1937年7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磅礴的反义词,磅礴的反义词

    磅礴的反义词2,磅礴的反义词是什么1,磅礴的反义词磅礴的反义词是渺小。磅礴的反义词渺小颤微小器渺小小器磅礴——渺小,微小2,磅礴的反义词是什么磅礴的反义词是(微弱)[读音][pán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施工组织措施,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答:(1)施工前做好图纸资料消化工作和技术交底;(2)进行脚手架、安全网架设计;(3)制定主体交叉作业隔离防护措施;(4)现场电气设计及防触电措施;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诗歌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也是艺术手法或描写手法,主要有渲染、衬托、对比、象征、用典、抑扬、烘托、移情、设问等几种手法。现实似家事浪漫在天飞诗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排比、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红烧鲽鱼,红烧鲚鱼

    红烧鲚鱼用料:鲫鱼、花生油、花椒、调料、干辣椒、葱、姜、蒜等做法:先将鲫鱼用油煎至两面金黄,锅里放少许油,油热后放入干辣椒煸炒,再放入花椒、姜丝、蒜片炒出香味后,倒入酱油、料酒,加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

  • 修汽车,汽车维修知多少?问与答(20)

    2.第二类汽车维修企业,1,I类汽车维修企业,从事汽车一、二级维护和汽车小修生产的企业,汽车小修是指通过更换或修理个别零件来保证或恢复工作能力的作业性修理汽车第三类汽车修理企业,从 ......

    太原市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