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70年代在国营饭店如果一个人大吃一顿,那么基本上2元钱管饱,而且吃的是相当不错,但是还要来上一斤粮票。特别是冬天那叫一个爽,夏天买的人更多,年代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我第一次下馆子是在七九年跟我父亲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国营饭店,当时下馆子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粮票的。
1、马迭尔冰棍到底是多少钱一个?
马迭尔冰棍也是哈尔滨的一个特色,外地游客只要到过哈尔滨中央大街就能吃到马迭尔冰棍。中央大街就有马迭尔冰棍专买店,也需要排队的,原味的五块钱一根。我和女儿第一次到中央大街的时候,女儿就要吃一根,我当时还说她,冰天雪地的吃啥冰棍?多凉,还挺贵的,女儿没听,买了一根,我也尝了一口,真不错,确实挺好吃的。冰棍是奶白色的,奶味够纯正,入口既化,冰棍挺大,
上面有马迭尔几个字。女儿吃了两根,后来夏天去我也会买上一根吃,女儿是每次必吃,马迭尔冰棍在哈尔滨可以和红肠齐名,年青人更喜欢吃。特别是冬天那叫一个爽,夏天买的人更多,马迭尔冰棍据说是由一位犹太人传入中国的,其实在哈尔滨有很多家专买马迭尔冰棍的专买店,北京也有。只不过外地人到这都找不到,只有中央大街最好找,游中央大街的时候就能看到,
2、70年代,一个人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
作为一个70后,对于下馆子这事是记忆颇深的,因为在我小时候也就下了那么一次馆子,而且这次下馆子足以在当年的小朋友那里炫耀上好几年,毕竟70年代下馆子是件特别奢侈的事。70年代国营饭店的特点我在烹饪学校学过三年厨师,九十年代初刚毕业的时候就分配到国营饭店干过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国营饭店的经营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年的国营饭店有这么几个特点:1.国营饭店的隶属: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隶属于当地的商业局下属的饮服公司,员工也都是定岗定编的,因此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比较热门的单位,并不是随便就可以进入的。2.国营饭店的员工分工明确:以前的国营饭店按照各岗位的不同,分为红案、白案和杂工,炒菜间也分为墩上和灶上的,灶上的师傅负责切配,切配多少料灶上的就炒多少,要是认识墩上的师傅主料给你多投点,那么这盘菜就要实惠很多,
3.国营饭店的菜品都要严格的把控:以前国营饭店里的菜品,对于主配料都是非常严格的,一盘鱼香肉丝里要放至少六两的肉丝,配料占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绝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4.以前国营饭店饭菜好吃的原因:以前国营饭店掌灶的师傅都是经过严格培训上岗的,而且要经常进行培训和考级,厨师所得到的职级是跟收入挂钩的,像特级厨师还分特一、特二和特三,这在当年属于高级技师,收入是比较高的,因此当年的厨师业务都很精,而且要想从学徒到上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像现在短期的厨师培训班培训出来会炒几个菜就敢去小饭店掌灶,
5.当年国营饭店的经营模式:当年国营饭店的顾客都是窗口点菜开票,然后再去出菜的窗口等待叫你端菜,是很少有服务员给你端菜的,因为当年在国营饭店工作是比较牛的。当年的国营饭店也是定点上下班,到点就要关门不接待客人的,因此想要在那里喝上半天的酒是不可能的,70年代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我第一次下馆子是在七九年跟我父亲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国营饭店,当时下馆子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粮票的。
那次是因为去火车站送老家来的亲戚,中午十二点多路过这家饭店,我至今记得这家饭店的名字叫《和平饭店》,从门口过闻到里面饭店那特有的香味,我说什么也不走,父亲被我拗的没有办法领我进去吃了一顿,当时点了一大碟的酱牛肉,外加两大碗馄饨,酱牛肉是1.2元一盘外加一斤粮票好像,馄饨是用鸡汤做的,上面还漂浮着鸡肉丝和蛋皮丝,应该是0.6元一碗,不过一碗馄饨里面足足有十二个大馅馄饨。
说来也凑巧,我和父亲点完饭刚端到座位上,父亲的两个战友也来火车站送人,然后进了这家饭店,正好遇到了他们又点了四个菜,我们凑了一桌大吃一顿,当时点的菜我记得有一道锅塌肉片、一个熏的松仁小肚,其它两个记不清了,他们当时不喝酒,要了三个大花卷,我和父亲一碟酱牛肉和两碗馄饨花了2.4元,他们四个菜和三个花卷花了不到6块钱,当时吃得我撑得不行,几个大人也吃得饱饱的,盘子里盛点菜找了个油纸包着拿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