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杨浦区 > 2018上海市古诗文大赛答案,古诗文比赛一般考什么

2018上海市古诗文大赛答案,古诗文比赛一般考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0 06:06:31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古诗文比赛一般考什么

  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暨浦东新区第二届古诗文阅读比赛  通 知  各中学教导处转语文组:  现将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当代学生》杂志承办的“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以及由浦东新区教研室主办的“浦东新区第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比赛”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一、关于“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一)形式:个人书面阅读比赛、团体现场决赛  (二)对象:初一至高三学生  (三)分组:A组——初一、初二年级;B组——初三年级;  C组——高一、高二年级;D组——高三年级  (四)程序:  1.个人赛:  (1)初赛——2006年9月—10月,各校自行举行,按在校人数的2%的比例选拔进入复赛。  (2)复赛——2006年10月21日举行,为方便学生就近参加竞赛,我区分设清流中学、泾南中学、育民中学、五三中学四个考点。试题由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各区组织评委按复赛人数10%的比例选拔进入全市决赛。  (3)决赛——2006年11月18日举行,全市统一进行。  2.团体赛  (1)初评:分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三个组别,以各学校个人赛成绩为统计数(一等奖积7分,二等奖积5分,三等奖积3分,优胜奖积1分)计出各校积分,各组前六名参加现场决赛,7—12名直接获团体优胜奖。  (2)决赛:2006年12月举行。各组别前六名现场决赛,决出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五)内容:  1.初赛:  以《当代学生2006年古诗文增刊》上刊登的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各组的决赛题为参考试卷,各校在测试选拔后按在校人数2%的比例选出参加复赛的学生,于10月10日前将名单用电子邮件发送至浦东新区教研室语文组(pdywjys@126.com)。  2.复赛和决赛  (1)个人赛  命题范围:  ①A组:《当代学生(古诗文增刊)》70%,课内20%,其他10%。  ②B组:《当代学生(古诗文增刊)》60%,课内20%,其他20%。  ③C组:《当代学生(古诗文增刊)》50%,课内20%,其他30%。  ④D组:《当代学生(古诗文增刊)》40%,课内20%,其他40%。  题型:  ①填空\②选择\③解释\④翻译\⑤鉴赏\⑥诗词创作(附加题)。  (2)团体决赛:  团体决赛的内容和形式届时将另行通知。  (六)奖项设置及颁奖:  1.个人赛  一等奖25名左右(每组5名左右);二等奖50名—75名(每组10—15名);三等奖100名—125名(每组25名—30名);优胜奖250名左右(每组50名)。  2.团体赛  一等奖3名(每组1名);二等奖6名(每组2名);三等奖9名(每组3名);优胜奖19名(每组6名);另设指导教师奖、组织奖若干名。  3.2006年12月颁奖。  二、关于“浦东新区第二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比赛”  (一)本届比赛与“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的初赛和复赛(个人赛)同步进行,其形式、对象、分组、程序、内容(命题范围和题型)均与“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的规定相同,请仔细参看本通知第一部分(一)~(五)项。  本届比赛不设置团体赛。  (二)本届比赛”的参赛对象和名额,即各校参加“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的对象和名额。为及时制作参赛证,请各校务必于10月10日前按分配名额(学生数的2%,其中A组中的初一和初二、C组中的高一和高二,名额可以相互调剂),将参赛名单发至(pdywjys@126.com)电子邮箱。  (三)评奖和奖项设置:  本届比赛将于复赛当天由“浦东新区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比赛”评委会组织评委对所有参赛试卷进行评阅,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占参赛人数的3%、二等奖占参赛人数的5%,三等奖占参赛人数的8%。  本届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将自然获得参加上海市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大赛决赛资格;参加市大赛的其余名额,将从本届区赛的二、三等奖获得者中遴选产生(获奖者所在学校可以根据全校选手的实际情况,对本校参加市决赛名单进行协商调整;未获二、三等奖的学校,原则上不得选派参加市决赛的人选)。  (四)领取参赛证的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严格竞赛纪律:竞赛选手一律凭参赛证和本人学生证入场。迟到20分钟者不许入场,开赛1小时内不得交卷离开赛场。禁止替考、夹带、抄袭、接听手机等作弊行为,一旦发现即取消比赛和评奖资格,并通报作弊者所在学校。  浦东新区教研室  2006.9.20  采纳吧~

古诗文比赛一般考什么

2,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高一高二组和高三组答案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一高二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08-11-17 23:26(高三组在后面)分类:资料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一高二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满分110分)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C 2.C 3.C 4.C 5.B 6.A 7.B 8.C 9.D 10.B 1 1.B 12.C 13.C 14.D 15.A 16.C 17.B 18.C 19.D 20.A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21.玩赏、欣赏 22.临川 牡丹亭 23.杜甫 柳宗元 24.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 25.香山居士 歌诗合为事而作 26.郑光祖 白朴 27.论语 孟子 28.兄长 29.疏 表 30.任莱州知府 31.主持、掌管 32.古诗十九首 叠字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8分)33.(2分)鸥鸟(或:群鸥) 因客至而欢欣 34.(1分) 对比 35.(2分)客至 待客 36.(3分)纵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旧醅”之外,其余诗句都近似口语,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迥别,难怪刘克庄说它是“戏效元白体"。(意近即可)(二)(14分) 37.(3分)法 道 墨 38.(4分)(1)磨 (2)穿过 (3)暗中 痛恨 39.(2分)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 40.(2分)朝堂里嫉恨宰臣的人 41.(3分)宰臣正话反说,处处证明烤肉上的头发是肉烤熟后别人绕的,他无罪。(三)(8分)42.(2分)(1)恳切,诚恳 (2)苦恼 43.(2分)求学问 做官 44.(2分)只是自己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 45.(2分)作者感慨于为仕途琐事忙碌而无暇读书交友;作者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意近即可)四、鉴赏评析题(30分) 46.(15分)提示:可从内容或形式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答题时须从相同与不同两方面人手,比较的角度要清楚,要结合原文展开;以下八个要点能选答四点则不扣分。相同之处:一、两首词都抒发了漂泊他乡而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浓浓愁情。“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照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八声甘州》流露的浓浓忧愁;这与《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中的“愁”是一致的。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两首词共同的表现手法。《八声甘州》先描写景象: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加上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使人顿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道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这幅图景何等凄切,不正是漂泊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孤寂和忧愁?这与《蝶恋花》“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的手法是一致的。三、共同的婉约派风格。四、先描写景物,后直抒胸臆:二者都从登楼远眺开始,到直书感情结篇。不同之处:一、前者重在伤感与哀叹,思恋而无归,徒耗青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而后者则愁而无悔,忧而有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善人憔悴。”二、感情抒写的路子不同:《八声甘州》是作者先让自己的满腹乡愁在清爽的清秋中暂得释放与舒缓,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但接着那一个“渐”字,领起全宇宙之悲秋一起袭来,将凄悲伤感一层层推向极致。而《蝶恋花》则是一上来就点出了愁:“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可是,下片写主入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虽然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但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至词的末尾则以“衣带誓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著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三、情感基调不同:《八声甘州》是伤感低沉的,最后是挥之不去的浓愁;《蝶恋花》则是由低沉渐渐高昂、清朗而坚定。四、《八声甘州》是虚实结合:先是实写自己登楼生愁而伤叹,后是设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以佳人急急盼“我”而误认归舟的想象,拓展了诗词的时空,耐入寻味;《蝶恋花》则是具体实写,主人公由登楼远望生愁进而喝酒至醉,后来坚定不悔,其形貌神情,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呼之欲出,感人至深。47.(15分)提示:可就下面任选一个角度作赏析。【文章主旨】:黄州虽然是宋代贬官任职的穷乡僻壤,但它南临奔腾的长江,西接起伏的丘陵,从这里人江的滔滔巴水气象万千,境内名胜赤壁游人如织。作者却无视江山胜景,也不发思古幽情,偏偏着眼于平平常常的竹子,对竹楼这一描写对象进行了深入开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郑板桥集补遗》)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作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王禹偁被贬黄州,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写作思路】:本文不厌其烦地写竹楼非同寻常的特征:第1自然段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并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第2自然段写登楼远眺和“楼中六宜”,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种种别处无法领略到的清韵雅趣。第3自然段写楼的主人由于居住此楼而产生的“谪居之胜概。第4自然段举出历史上的四大名楼来与竹楼作比,衬出竹楼的不俗。最后一段述作者年年奔走的坎坷遭遇和眷恋竹楼的思想感情,并交代了写作时间。【写法赏析】:1.象征手法。和四大名楼的豪高富丽相比,竹楼实在寒伧至极,然而高华富丽中藏污纳垢,有说不尽的浮华庸俗,为“吾所不取”;小小的竹楼却有干般雅趣,万种风情。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华象征着朝廷的腐败;而竹楼却是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 2.通篇写黄州之竹楼,处处泻自我之心潮。在叙述竹楼存留时间的一段中,首先引用竹工的话,紧接着用一“噫"字以抒自己的人生之叹,叙述自己频繁迁徙的经历:“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里的叙写构成了一对情感矛盾:通篇皆谓挚爱竹楼,此处却说“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其实这是愤极之语,前后四年间,马不停蹄,奔走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将在什么地方,哪里用得着去担心小竹楼容易毁坏和倒塌呢!表露了对世事无凭的哀伤。但毕竟竹楼为作者亲手所建,还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操,因此最后又说:“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这寄托了作者殷殷厚望,从表面看,他希望后之与己同道者,能继续修葺竹楼,使其至于不朽;而实际上,是希望后之“同志”理解自己的心志,即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官位名利皆可朽,唯有意志不可朽。 3.对比与烘托手法的运用,也是一绝。五、创作题(10分)48.答案略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三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满分110分)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D 2.C 3.D 4.A 5.D 6.B 7.A 8.A 9.C 10.B 1 1.B 12.D 13.C 14.B 15.B 16.A 17.C 18.B 19.C 20.C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21.疏 22.安慰 23.夜里11点钟 次晨1点钟 24.月亮 25.没有空闲的时间 26.石敢当 27.宫 商 角 徵 羽 28.牡丹亭 29.早春的黄莺 向阳的树 30.吴都赋 蜀都赋 魏都赋 3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2.金 木 水 火 土 33.朱熹 34.八尺为寻 35.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6.云无心以出岫 37.死当结草 38.清辉玉臂寒 39.妇人暂而免诸国 40.大礼不辞小让三、阅读理解题(30分】(一)(1 4分)41.(6分)(1)存储 (2)药方 (3)称赞 (4)希望痊愈 (5)估计 42.(2分)D(①句中“其”,代指宋清的做法;②句中“其”,代指“受俸博”者;③句中“其”,副词,大概;④句中“其”,代指宋清) 43.(4分)(1)然而说我是傻瓜的人也错了。 (2)我看现今与人交往的,别人显赫时就去附从,别人贫寒时就弃之而去,很少有能像宋清那样做的。 44.(2分)在文章结尾处引发议论。(“柳先生”即作者自己)(二)(1 6分)45.(6分)(1)“何不”,为什么不 (2)旧交情 (3)依照 (4)穿 (5)给……吃 (6)庄稼的年成不好 46.(8分)(1)杜一元确实是好人,他所关系密切的和交往的人都是四方的有名声的人。 (2)(杜环)为人谨慎,把诺言的实现看得很重,喜欢帮助解决人家的急难。 (3)杜环正跟客人一起坐着谈话,见到母亲,非常吃惊,很像是曾经见过她面似的。 (4)不要因为她困窘的缘故就看不起她怠慢她跟她计较。 47.(2分)本文写杜环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孝顺父亲朋友的长辈,从而突出杜环品格的可贵。(意近即可)四.鉴赏评析题(30分)48.(15分)要点提示:作者先写远再写近;然后作场景描写,先整体后由面到点,写人物如特写;最后作侧面描写,以岸上场面来衬托潮之大。(须写出3个层次)49.(1 5分)可就下面选一角度作比较评析或鉴赏。[思想内容]要点提示: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都以诸葛亮自比且有壮志难酬之慨。不同点——杜甫诗重点是通过写景,用祠堂的凄凉空寂来反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借以表现自己对英雄的呼唤;陆游诗则写对自己以前战斗生活的回忆,进而呼唤时代需要像诸葛亮一样的英雄。[艺术手法]要点提示: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手法。不同点——杜甫诗的颔联寓情于景,一个“空”字,一个“自”字,借乐景写哀情,写出了丞相祠堂的荒凉和空寂,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陆游诗的颔联用名词性短语并置的手法,概括了作者亲历的抗金战斗场面,又表现了作者的壮志报国之情。五、创作题(1 0分)50.评分要求:七言八句,颔联颈联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或一二四六八句末字须押韵,且又主题清楚,即可得分,不必太严。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高一高二组和高三组答案

3,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BDE决赛三组赛题答案急急急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A组)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1.B 2.A 3.A 4.C 5.C 6.D 7.A 8.A 9.B 10.D11.C 12.C 13.C 14.D 15.D 16.A 17.D 18.A 19.B 20.C21.B 22.A 23.D 24.A 25.B 26.C 27.D 28.B 29.A 30.D二、把下面的诗文句子填写完整(10分,每空1分)31.长河落日圆 32.坚忍不拔 33.沉舟侧畔千帆过 34.山重水复疑无路 35.一蓑烟雨任平生36.浅草才能没马蹄 37.百川灌河 38.山寺月中寻桂子 39.苔痕上阶绿 40.友多闻三、根据要求填空( 10分,每空1分)41.星河 42.寒 43.近水远山(“远山近水”也可) 44.明月(“月亮”也可) 45.暮 46.日月 47.青云 48.梦 49.春水 50.雨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16分)(一)51.《爱莲说》52.吟余小立阑干外。53.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更有诗情画意。(或此时的“鸦”是以天空为背景的,所以更像“点”状的物像。)(二)54.陶渊明55.颜色56.色、形57.隐居生活之闲适愉悦(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4分)58.林纾59.急忙 装满 背着 馈赠60.B、D61.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且十分关爱老师的人。六、阅读下面的诗和文,按照要求写作。(20分)62.(略) 63.(略)附加题 64.(略)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B组)一、选择题(24分,每格1分)1.B 2.A 3.D 4.B 5.B 6.C 7. C 8.A 9.A 10.B 11.D 12.D 13.A 14.B 15.D 16.D 17.C18.(1)B (2)A (3)E (4)C (5)D 19.C 20.D 21.D 22.A 23(1)B (2)B (3)A (4)C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1.两三星火是瓜州。 25.《燕歌行》 26.落花入独立,微雨燕双飞。 27、诗经 诗或诗三百18.书楚语 兮 29.喜 忧 10.诸葛亮 出师表 31.至于说到想使别人得到好处的想法,那是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了! 32.大度 谦虚 33.曹刿论战 34.吴起 孙武(孙子) 35.陶潜(渊明)36.黄庭坚 37.韩柳 古文运动 38.义理 考据 39.卢照邻 杨炯 40.柳永 41.银烛秋光冷画屏 42.邀请 延 43.霜草苍苍虫切切 月明荞麦花如雪三、阅读理解题(30分):(一)(9分)44.(1)子瞻 东坡居士 豪放(1分) (2)易安居土 赵明诚 婉约(1分)45.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1分)46.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又指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坎坷(2分)47.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1分)拟:准备、打算(1分)48.C(二)(7分)49.(4分,各1分)担忧、担心饿死消除投毒50.现在有人渴得厉害(或渴得要死)(1分)51.做君王不可过分地搜刮百姓,发动战争,使百姓生活困苦,而要怜惜百姓。(1分) 饮鸩止渴、涸泽而渔(1分)(三)(8分)52.专心、一心一意(1分)变化(1分)53.(4分,每题1分) (1)语言虽然浅近,但意思却深远。 (2)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54.从引用、排比、打比方等角度找例子,说明其表达效果即可。(2分)(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55.(2分,各1分)闻名 没有谁56.王羲之(1分)《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1分)57.米芾、蔡襄、黄庭坚。(1分)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1分)四、阅读鉴赏题(20分):58.略(10分)59.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对比手法(10分) 关键词: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貌闲意说、徐、默默无言、徐、意色举止,不异于常等五、附加题(10分)60.略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D组)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1.D 2.D 3.A 4.D 5.B 6.D 7.C 8.D 9.C 10.A 11.B 12.D 13.C 14.D 15.A 16.B 17.D 18.A 19.C 20.B二、填空题(20分,第21题-34题,每题1分。第35题,2分。第36题每小题1分)21.退之 相反22.屈 拙 讷23.莫之能守 自遗其咎24.编修国史25.致仕 丁忧26.牡丹 荷花 松、竹、梅27.曹植 曹操 韩愈28.欲寄彩笼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29.俯不于怍人 画到生时是熟时30.杂言古体诗 七言律诗 曲31.陆法言 郑玄 马建忠32.《孟子》 荀子《劝学》33.试帖34.南昌 西安 镇江35.接连地 舍弃36. (1)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做官(2)如今你们仅能奔走逐得野兽罢了,只是有功劳的狗(3)所以世上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奇才(4)不久库吏把老鼠咬坏马鞍的事让曹操听到三、读理解题(30分)37.(1分)文天祥 登西台同哭记38.(1分)庄子39.(1分)文天祥被囚禁,多次拒绝元朝的诱降,身上穿着宋朝的“故衣”,不肯更换,最后终于碧血染“故衣”而保持了自己的名节。40.(1分)愁生山外山,恨杀树外树。隔断秋月明,不使共一处。41.(1分)夕阳几乎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好像“铺”在水面上42.(1分)受光多的地方呈现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深碧色。江面幽暗中透露出淡淡的光泽。43.(1分)暮 夜44.(1分)喜悦愉快45.(4分) (1)养活生者,安葬死者(2)认真地搞好学校教育(3)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东西了(4)这样还不能王天下(即统一各国) ,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46.(1分)发生灾荒穿年成47.(1分)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48.(1分)诉讼 等到 吃饱,引申为满足49.(3分)(1)食物刚送上来时,担心不够吃(2)吃到一半,不禁责备自己,上司赐给我们食物,哪有不够吃的道理(3)等您吃完了,(我们又想到)但愿我们小人的胃口也像君子的心思一样,只要吃饱也就满足了50. (1分)B A51.(1分)词 号52.(2分)隶属 赐予 给予 犹言给 器重(或以为壮) 适逢53.(2分)估计和尚义端必定把抗金义军的军情机密告诉给金兵统帅 立即当众捆缚了他回自己军营54.(1分)爱国青年、抗金英雄 悲壮激烈55.(1分)昏暗 凄凉56.(1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楚辞·招魂》杜甫《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57.(3分)略(重点词:爱国、立志、威武勇猛等)四、作品鉴赏题(30分,每题15分)58.略59.略五、附加题( 10分)60.略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E组)第一部分(20分)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1.暧暧远人村2.闲来垂钓碧溪上3.四十三年4.更哪堪冷落清秋节5.毋内(纳)诸侯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二、阅读理解题(每题2分,共4分)7.分章换韵。该写法的主要意义在于使节奏明快,内容连贯呼应,可收一唱三叹之效 8.“牢”原指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口“一少牢”一般指羊和猪各一头的祭品规格三、鉴赏题(共10分)9.1 )如张开的大伞,树枝叶向四外舒展,非常茂盛(2分) 2)手(1分) 3)要点:看似记事写树,实则抒情写人。睹物思人、悼妻,缠绵悱恻,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7分)第二部分(50分)一、读古诗文一定要掌握一些文化常识,试根据所给语境正确填空(每空1分,共6分)10.南北朝时期 南朝的宋朝 寄奴 11.张仪 合纵(从) 12.尚书 13.重阳二、请将下列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每题1分,共4分)14.永夜月同孤 15.花开时节动京城 16.日出江花红胜火 17.杜鹃声里斜阳暮三、根据所给材料及提示要求,请选择出正确项(每题1分,共12分)18.B 19.B 20.C 21.B 22.D 23.A 24.B 25.B 26.C 27.D 28.A 29.C四、下面关于古代诗文句子的解说,每一题均有一项是错误的,请选出错项(每题2分,共10分)30.C 31.A 32.A 33.C 34.D五、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第35-38题(每题2分,共8分)(一)35.您将去哪儿(2分) 36.诚信守诺(2分)(二)37.该药用在手上使皮肤不龟裂,对任何人效用是一样的(2分) 38.人尽其才,各得其所(2分)六、鉴赏题(共10分)39.1 )人已远(1分) 2)略(2分) 3)要点:诗人寄情于物,以红叶青山美景衬托留恋朋友之情,以满天风雨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绪(7分)第三部分(3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8分)40.D 41.A 42.D 43.C 44.B 45.A 46.C 47.B 48.C二、填空解释题(每空1分,共4分)49.xian 少 50.知道(明白) 说出三、阅读理解题(每题2分,共8分)51.D 52.则移其民于河内,移其栗于河东。53.我对于治理国家,是非常尽心竭力的 54.内容角度提示:①孟子善喻,增强辩论的形象性和说服性(请以战喻)。②孟子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毂。(以战喻,浅显设问,留下伏笔,从而使梁惠王问题不证自明)附加题(10分)55.(略)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C组)第一部分基础题(40分,每题1分)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一)1.D 2.A 3.B 4.D(二)5.A 6.D 7.A 8.C 9.B 10.C(三)11.B 12.C 13.B 14.B 15.C 16.A 17.B 18.D 19.C 20.C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一)21.曹操;《短歌行》 22.王勃;《滕王阁序》 23.李白;《送友人》 24.白居易;《琵琶行》 25.元稹; 《离思》 26.王实甫;《西厢记》(二)27.举类迩而见义远 2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9.明月何时照我还 30.千古风流人物三国 周郎赤壁 3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2.《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33.司马相如、司马迁 34.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5.《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6.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37.庚、辛;未、申、西 38.孟、仲、季 39.朔、望、晦 40.生员;举人;贡士;进士第二部分(60分)一、(8分,每题4分)41.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42.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突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二、(2分,每题0.5分)43.(1)使人退避;(2)部下;(3)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4)儿女亲家44.(1 )我要不是你们帮助不可能到这种地步;(2)请求放弃掌管的兵权45.略三、(6分,每题2分)46.(1)同“义”,道理、意思;(2)辛劳 (3)责备 (4)“以”作连词,相当于“而”47.(1)古时有讨除煌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不肯听命、效劳而已。 (2)说是修德可以免除煌虫灾害, 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3)事情本来就有违背经典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适应权变的情况。48.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惶不克而害愈甚。(2分)49.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煌灾。(2分)四、5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章,不少于200字。( 15分)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腊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刘诗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雍诗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精细图景,新巧而又清丽,表现洞庭君山的秀美,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五、51.阅读下文,写一篇赏析文字,不少于300字。(15分)《钻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钻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开端“钻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 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潭水源于冉水,“奔注”而下,可见急湍似箭,直泻千里的气势。突然碰到了山石,于是两下抵住,石因有靠山,水只能“屈折东流”。旋即因“颠委势峻”的有利地形,水重新积蓄了力量,开始“荡击”,咬瞄着山石的边缘。柔能克刚,结果形成了一个“旁广而中深”的潭。它广阔近十亩有余,表面平静,纵深清澈,周围有碧树环绕,高处有泉水流泻。其宁静幽雅与前之激烈的搏斗恰成强烈的对比。潭上美景,作者留恋不己,亟游不止,引起了要卖田的潭上居者的注意,因而上门来求售。作者“乐而如其言”。买下之后,动手改建,潭上景色尽收眼底,于是乐不思故土。作者失意远贬,本来是“不乐居夷”、“不忘故土”的,现在却因为得到了这个潭,竟至乐于居夷,忘怀故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钻姆潭的深厚感情和潭上景色的高度赞美。然而,作者只不过是苦中作乐罢了。表面上旷达闲适,内心却是沉痛悲哀,潭上美妙的景色处处透出凄清 的意味。附加题(10分)52.(略)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BDE决赛三组赛题答案急急急

文章TAG:2018上海市古诗文大赛答案上海上海市古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