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浦东新区 > 上海市委周书记,周鹏飞的个人履历

上海市委周书记,周鹏飞的个人履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8 23:10:17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周鹏飞的个人履历

1970年3月出生于山东青岛莱西市一个书香世家。1986年初中毕业后,自学书法,受祖父影响,行书学习何绍基,本性所遣,草书学习祝枝山。1986年始至1990年,在青岛自学书法,并在诸多压力下,开始确定以毛体为学习突破口。1991年入北京大学书法班学习,得见当代诸名家,文史哲等方面知识得以丰富,促使书艺大进。得到诗人艾青.臧克家及毛泽东主席亲人毛岸青、邵华等人的支持,10月16日成功在北京巾中国书研究院举办第—个毛体书展,首获成功。使中国书法界对毛泽东的书体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臧克家题词曰:摹毛体而形似,而近乎神似者,我所见,仅只鹏飞同志一人。1991年11月经李德生及迟浩田将军推荐入伍。1992年应家乡莱西之邀回故乡举行书法汇报展。1993年5月1日在青岛博物馆举行书法展。1993年8月1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书法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同志及夏征农、胡立教等老领导都给予极大支持。第一本专集《周鹏飞书毛泽东主席书体作品集》同时举行首发式。1993年12月26日,在山东省美术馆举行书法展,同日适逢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以专题报道。1994年3月,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用毛泽东书体为陕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革命家谢子长补书碑文(毛泽东原作已失,碑亦被胡宗南破坏),并直接落毛泽东书款。1996年至今,在北京总参谋部工作,同时潜心书法和中国画创作,并开始了对古书画的收藏研究工作。爱古入髓,贫无立锥,但仍“古心浩荡”。

周鹏飞的个人履历

2,刘述周的个人履历

1932年初,受中共江苏省委委派,在靖江开展重建党的工作,历任中共靖江县县委书记。后又调往上海沪东、沪西地区负责党的秘密交通、出版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在苏、皖交界处组织抗日游击部队,开展武装斗争。1938年秋,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曾受组织委派在国民党石友三部队任旅政治部主任。1939年,调任重庆《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后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报《江淮日报》副总编。1941年,调任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工作,后任中共淮海区委敌工部部长、中共苏浙区党委秘书长、民运部长等职。解放战争初期,受组织派遣,曾任向人民解放军投降的郝鹏举部的政治部主任。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三野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中共南京市委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1953年春调上海工作。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业部副部长。1954年,华东局撤销,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兼市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交通大学校长、市外事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其间,任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积极协助市委主要领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提出对资本家必须按照党的政策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做好对资本家的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自觉接受改造。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建立原子能研究所、电子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等,把上海嘉定县建为上海科研工作基地,创办了上海科技大学和中等科技学校。

刘述周的个人履历

3,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学校历史

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郭永怀等人)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195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柯庆施,上海市副市长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主任刘述周等,在上海华山路海格大楼(时为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大楼)开会研究决定,在国家出资、中国科学院负责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时,用上海地方财政、中国科学院负责,在上海再创办一所理工结合的高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为国家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这一天也标志着上海科大的诞生。市委确定,上海科大的建校事宜,由刘述周代表市委负总责。从此时起,受命办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在中共上海市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以超常的速度建设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立即成立了“筹备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委员会由主持办事处工作的副主任、中共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委员会副书记王仲良负责。筹备委员会建立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工作班子,任命卢志杰为办公室主任。工作班子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上海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的机关大院。5月24日,办事处召开各研究所所长和各所的党支部书记会议,王仲良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建立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决定,与会的科学家们热烈发言,各抒己见,得出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科学院在上海的各个研究所,各自负责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办一个系,一定要办好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并且把“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定为办校方针。至6月上旬,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在王仲良主持下,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讨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办校的宗旨、方针,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参加座谈的科学家们一致的意见是,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要有别于一般高校,一定要办成“高”(高级)、“精”(精密)、“尖”(尖端)专业学科的新型大学,为国家及上海地区的科研机构和新技术工业基地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办学要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学科专业设置要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时代特色。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党委报请中共上海市委,经国家科委、教育部等部门同意,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录取应届高中毕业生488人,另接收中国科学院代培生27人。9月初,515名五年制新生全部到上海岳阳路320号(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报到。由于当时校舍、教学安排和后勤保障等尚未落实,报请中共上海市委批准,由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统一安排,这批学生分别送往复旦大学(生物系、化学系、物理系)、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机械系)、华东师范大学(电子学系)、华东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动物生物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近代力学系、化学物理系)等高校,委托他们代为培养两年。上海科大还派出了一批干部担任学生指导员,在各代培高校负责学生工作。1958年9月14日,学校在临时校址(虹口区欧阳路221号原光华大学旧址)挂牌。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成立。分院院长由上海市副市长刘述周兼任,王仲良任分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刘述周和王仲良等领导同志十分重视上海科大建设,解决学校建设中的许多问题,指导学校工作。1959年4月1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党委向中共上海市委报告建校工作情况。学校拟设原子核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自动化系,计算机技术系,放射学系,元素有机化学系,物理冶金与化学冶金系,硅酸盐系,药物化学系,生物系等12各系,28个专业。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陪同苏联科学院代表团来沪,应上海分院党委书记王仲良之请,挥毫题写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名(建国初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仅有的五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之一,另外四所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一周年的日子——1959年5月19日,批复同意将欧阳路221号作为上海科大的临时校址;同时,市委确定正式校址放在规划中的科学卫星城嘉定。1959年9月4日,中共上海市委任命周仁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任命刘芳(时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学校的日常工作由刘芳主持。市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市高教局从各单位抽调大批干部、教师,进入上海科大各个工作部门,使学校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与此同时,上海科大组建了基本建设工作班子,在嘉定南门新址,指挥建筑工程队伍日夜施工,建设校舍。1959年,学校招收426名新生,在欧阳路临时校址报到。9月12日,学校举行了首次入学典礼。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周仁主持了典礼;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刘述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冯德培等到会祝贺,勉励师生员工同心协力,办好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之初,学校设有9个系11个专业,学制5年。由于实行“院办校”、“所办系”的办学模式,学校的系科专业设置较新,反映了时代对科技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除了有关研究所所长严东生、谢希德、王应睐、邹元爔、汪猷、黄耀曾、王希季、程晓伍、李珩等著名科学家兼任系主任以外,学校还聘请卢鹤绂、汤定元、张家骅、汪厚基等38位著名科学家先后来学校兼任教授。这些科学家大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直接给学生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高深的学问,密切联系学科研究前沿最新发展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启迪学生的悟性,使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1959至1960年间,学校共有科研项目95项。1960年9月,学校从欧阳路临时校址全部迁至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在嘉定校舍建设过程中,全校师生员工轮流分班参加建校劳动,建筑工地上洒下了师生们的辛勤汗水。1963年1月12日,学校党委向市委、市科委请示学校专业调整的请示,根据学校几年来的办学和国防科委六院校专业调整会议精神,计划设6个系,13个专业:一,工程力学系,下设火箭总体设计、火箭弹提制造工艺、火箭发动机制造工艺三个专业;二,物理系,下设固体物理、金属物理、原子物理三个专业;三, 无线电电子学系,设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两个专业;四,化学系,下设有机化学、硅酸盐化学和物理、放射化学三个专业;五,数学系,下设计算数学专业; 六,自动化系,下设工业自动化专业。1963年,中国科学院对当年分配到该系统的79所高校数千名毕业生进行统考,统计结果,专业课成绩上海科大毕业生排名第一;基础课成绩上海科大毕业生排名第三。1964年,国家科委在上海科技大学设外语进修部。1964至1966年间,学校的科研力度不断增强,与各研究所和工厂企业的科研协作进一步展开。1966年2月,上海市副市长宋季文到校作报告说:“上海市争取于70年代在部分产品方面赶超世界水平,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在这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特别是高压容器(便携肩发导弹)、雷达、新型合金钢等研究方面应起主要作用。”1966年9月10日,上海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招收了5名越南留学生,成为新中国早期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也进行了50余项技术革新、新产品设计研制和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制。1972年,学校开始制造KD-723电子计算机。1973年1月,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催化专业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1974年12月20日,学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联调初步成立。1977年,学校先后完成12项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主要有“微波测量油层含水饱和度”、“超薄切片机”、“新型太阳能电池”等。青年教师郭本瑜发表的《不可压缩粘性流问题—数值方法》、 《流体力学差分格式》、《差分介法的理论》等论文,郑权的《一个化工自动化中的数学模型》报告,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78年,学校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1978年10月11日,市计划委员会和市革委会教卫办联合发文,同意将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改制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扩大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停招中专生。1979年,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中国高校中最早的BEM学科之一。 1981年,学校管理权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并被确立为上世纪上海三所市属重点大学之一。同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学位条例,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1年12月23日,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名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党的关系仍属上海科大党委领导,明确以上海科大分部名义招生入学的学生毕业仍发上海科大分部毕业证书。校门同时挂“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和“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两块校牌。1982年,学校负责研制的上海市重点科研项目——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通过鉴定。1982年后,先后恢复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成立材料科学系、化学系;恢复了生物工程系;增设了科技外语系、新闻与人文科学系和社会科学部。研究所也逐步增加,除了原有的射线应用研究所以外,先后建立了光纤技术和现代通信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研究所。“文革”中被划给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的上海市电子物理研究所,1978年重新回归上海科技大学。1983年5月,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的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合并组建上海大学工学院。1988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联合成立计算机学院(今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这是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担任首任院长。同年上海科大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1991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2091万元;在上海市组织的工业生产重点科技攻关招投标中,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承接攻关项目34项,总经费775.28万元,名列全市高校第2名,仅次于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工厂通过了国家教委金工教学实习评估,是上海市第一批接受评估合格的六所高校之一。至1993年12月,上海科大校园面积为328亩(后经上海大学扩建,占地面积420亩,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80%,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1994年4月8日,时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由上海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程里陪同,来学校会见上海科技大学60名党政干部和部分专家;校长郭本瑜、校党委副书记毛杏云等出席。1994年5月3日,学校召开党政领导和各部、处、系、所主要负责人会议。校长郭本瑜、校党委副书记毛杏云通报了四校合并情况。会上还宣读国家教委(1994)110号致上海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同意上海市四所高校合并建立上海大学的通知》。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成立,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 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建校36年来,为上海和国家培养各类学生23848名。其中:本科毕业学生16963人,工人班学生360人,外语进修部学生220人,工农兵学员2527人,专科毕业学生2565人,夜大生354人,硕士学位毕业学生782人,博士学位毕业学生32人,培养外国留学生45人(其中本科学生5人,硕士学位毕业学生16人,博士学位毕业学生24人)。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学校历史

文章TAG:上海市委周书记上海上海市上海市委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