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风趣的评价聂荣臻:“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年轻时就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征讨桂系军阀,抗击陈炯明叛军,护卫孙中山脱险,参与创办黄埔军校,驰骋东征和北伐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后参加领导广州起义,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参与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指挥,为红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叶帅数次于危急关头果断出手,力挽狂澜。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南昌起义通知贺龙、叶挺,使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施;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阴谋破产;毛泽东逝世后,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叶帅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缜密。
十大将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粟裕
粟裕大将是百战名将,向来被誉为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在近代的抗战史上是一位传奇的存在,他的战功在中国的名将史册中毫不逊色,他是我们的战神,百战百胜。
抗日时期,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车桥战役、南坎战役、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等战役,多次歼灭日伪军,拔除日伪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发起开封战役、兖州战役、豫东战役中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济南战役,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后领军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围歼敌军主力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彪与粟裕并称“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在解放战争中,两人的战绩最大、军功最盛,林彪元帅也对粟裕将军的战术非常推崇。粟裕将军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林帅特地让人把此战的资料找来,关在屋里研究了两天两夜,最后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粟裕将军对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凭着他的赫赫战功,毛主席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主席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
毛主席:“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刘伯承元帅:“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陈毅元帅:“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叶剑英元帅:“战功高而不自居,贡献大而不自大”。
徐海东
徐海东大将打仗最是勇猛,人送外号“徐老虎”,连桀骜不驯的许世友和韩先楚都佩服他。
在十大大将中,公认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最大,但在红军时期,却是徐海东的功劳最大,打的仗也最多。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他驰骋疆场,组织指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数次战役和战斗,打败了数倍于我之敌,威震敌胆,被誉为虎将。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他为重建红二十五军,创造鄂豫陕根据地,领导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在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他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先后九次负伤。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功是林彪指挥的115师取得的,而徐海东将军正是115师344旅旅长。
国民党著名将领张学良,薛岳,卫立煌,陈诚,胡宗南,杨虎城等许多将领都是徐海东大将的手下败将。“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请求中共军队协助,张学良点名要徐海东镇守西安的南大门,授权他为南路总指挥,杨虎城将自己的警备旅的兵权全部委托给徐海东,“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徐海东将军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