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闵行区 > 禅衣,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诸君何为入我禅中这句话是谁说的

禅衣,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诸君何为入我禅中这句话是谁说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09 07:55:15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诸君何为入我禅中这句话是谁说的

刘伶说的
酒神刘伶说的,现在还有一种叫刘伶醉酒。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诸君何为入我禅中这句话是谁说的

2,禅衣的介绍

禅衣为缪写,正常写作“襌衣”。偏旁应为衤而非礻。华夏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禅衣。《说文》:“禅,衣不重也。”《释名·释衣服》:“禅衣,言无里也。”禅衣一般是夏衣,质料为布帛或为薄丝绸。

禅衣的介绍

3,君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禅衣是什么朝代

朝代不同、因个人并未。考古学家及科研员,暂无考究!但觉得应该是当时的比较高的生产水平!
我是来看评论的

君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禅衣是什么朝代

4,秦汉时期服装的袍与禅是什么款式

袍与禅都为深衣,长至膝下或及足。深衣,单层不加里者称禅衣,也即单衣;禅衣加衬里或加絮者,称袍,多为春秋或冬季服用。袍或禅都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衣襟从领上斜到腋下,然后直通下去称直裾;衣襟斜势绕身而下称曲裾。

5,拼音金缕禅衣怎么读

chan
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6,禅衣的释义

与深衣大伺小异或名异实同者为禅衣,《方言》第四“襌衣”条目:“襌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襟;关之东西,谓之襌衣;古谓之深衣。”此名异实同者。《急就篇》曰:“襌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无里,故呼为襌衣。”此大同小异者。(汉书·江充传》云:“充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张晏曰:“曲裾者,大衣也,后垂腹带半之也。”亦可想像其制。禅衣,在《礼记·中庸》为絅,如“衣锦尚絅”,《诗经·郑风》絅作褧,如“衣锦褧衣”,《说文》见于褧字解。注疏家皆训作衣裳相连而无里之禅衣,絅褧通用,皆有光明之义。因贵族禅衣,冬以锦或纱为之,自然灿烂光华,明阳美丽。禅衣又有曲裾直裾之别。(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7,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下一句

赠僧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晚唐诗人李洞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赠僧作者:李洞(唐代)不羡王公与贵人,唯将云鹤自相亲。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8,禅服禅衣与茶人服三者有区别吗

禅服、禅衣意思相同,起源于古印度,由古印度瑜伽服或僧服演变而来,后来受到我国传统汉服和道教服饰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式,有僧服、居士服的影子,以舒适随体、适合打坐为宜。茶服起源于汉朝,由汉服演变而来,是专适于茶事活动的服装,具有东方特色。但是两种服饰在中国经历千年演变后很相像,所表达的意境、追求的精神也都相似,可以粗略地当做同一类服饰。扩展资料:僧侣的常服在最初的时候是与俗人一样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所以沙门有”缁衣“之称。《续高僧传》卷十《法上传》云:”自(法)上未任以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可见到东魏末年,法上任昭玄统以后,僧侣的常服,才在式样上有了特殊的规定。在此以前何以选用缁色,虽难考定,大约是从道士的服色来的。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束水注云:”地有固活、女疏、铜艺、紫范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称道家采药之辈为”缁服思玄之士“,可见缁色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因而沙门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释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结果黄冠成为道士之专称,缁衣成为沙门的别号,其后僧俗众多,缁衣者众,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而缁服便成为僧侣的专门服色了。《北史》卷五十一《上党刚肃王焕传》云:”初术氏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门不欲见桑门,为黑衣故也。“忌见沙门而不忌见道士,可见当时道士已经不是缁服了。周武帝更因此谶语,禁沙门服缁.令改服黄色(见《僧史略》)。从此以后,僧侣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但是在此以前沙门也不完全服缁。《法苑珠林》卷三十五云:”见一沙门着桃叶布裙,单黄小被。“是记刘宋泰始年间事,此其证也。经过隋未的丧乱,僧侣服装又与俗服混同起来。《续高僧传》十八《慧休传》云:”荒乱之后,法律不行,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当时慧休曾重定了钵盂的制度,而传中未曾说他重定衣服之制度,可能是恢复了法上的原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僧服

9,素纱禅衣哪个朝代出土的如题 谢谢了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10,轻若烟雾素纱禅衣是怎样的

素纱禅衣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代表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禅衣是由精缫的蚕丝织造,称得上轻若烟雾,薄如蝉翼。并且,此件素纱禅衣为交叉领口,向右系衽,和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极为相似,只是禅衣的袖口比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采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所以出土时命名为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遗址是在距离长沙市中心四公里处的东郊地区,因为人们传其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所以起名为马王堆汉墓。此墓规模宏大,并且封闭十分严密。1972年4月28日,考古人员打开棺材盖,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两千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湿尸,出土之后震惊了世界。其实,更令人震惊的是墓中衣物和纺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仅一号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品就多达200余种,且都色彩绚丽、工艺精湛。出土的有棉袍、夹袍、单衣、单裙、组带、绣枕、香囊、鞋、针衣、镜衣、夹袄等衣物饰品、起居用品和丝织品。织绣品种有绢类、方空纱、罗类、绮类、经锦、绒圈锦、绦、组带、金银泥印花纱、印花敷彩纱、刺绣等很多种类。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物断定,此墓应该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墓。这位丞相夫人出土时,可谓花团锦簇,脸上覆盖着酱色织锦和素绢,两手紧握绣花绢面、盛满香料的香囊,手上还有一副绣有“千金”字样的“信期绣”手套,足穿绢袜和青丝履,内穿“信期绣”罗绮丝绵袍,外套细麻布单衣,从头到脚包裹着各式丝麻织物共18层,横扎9道丝带,最后覆盖工艺精湛的敷彩黄丝绵袍和“长寿绣”绛红绢绵袍各一件,一共是20层包裹。在这些出土的纺织品中就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它的出土展现了古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达,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珍宝。纱,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丝绸,素纱禅衣采用的面料就是以由纱为主原料,整个禅衣由单经丝和单纬丝交织而成,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密度稀疏,质地轻薄,古人形容其是“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由此看来这一点都不夸张。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丝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此件禅衣的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制织素纱所用原料的纤度较细,表明当时的蚕桑丝品种和生丝品质都很好,缫丝织造技术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缭绫》中写道:“缭绫缭绫何所以?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读到这句诗时,很多人都认为诗中那缥缈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这件素纱禅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素纱禅衣

11,汉服深衣与禅衣是一样的吗

禅衣如图,不是一样的
不一样
不一样
不是
简单算来只有两种 一种礼服 一种常服 一种男装 一种女装女装可分为曲裾(秦汉) 褙子(外衣)唐朝以后裙子有袄裙(明朝左右,出名点的有马面裙) 襦裙(唐) 领子有交领 直领(穿在里面的是中衣中裤。)当然还有练功什么的穿的短打男装我不太清楚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道教的服装关于曲裾和曲裾深衣,曲裾是指《美人心计》里那种绕几圈的衣服,深衣是指衣服后面有一条直线,上下分开裁的衣服(演化出的意思大概是做人要堂堂正正什么),曲裾深衣是两者的结合。

12,蚕衣是什么

蚕衣【别名】蚕退、茧黄、蚕茧壳等。【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茧壳。动物形态详"原蚕蛾"条。【药材】呈长椭圆形,或中部稍缢缩,长约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表面白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的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脱下的淡棕色、皱缩的蚕皮。全国养蚕地区均产。【化学成分】用鲁桑叶饲育的蚕,其茧的化学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质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纤维0.39%。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外包以另一种蛋白质"丝胶蛋白"粘结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在生丝中,丝纤蛋白约占70%,丝胶蛋白约占22%。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万克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茧又含游离氨基酸50毫克%(以甘氨酸计)。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固体脂肪酸、石蜡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黄茧所含色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而它们也是黄橙、粉红、棕灰等色的茧的色素。绿茧的色素,有些与黄酮有关,有些与叶绿素有关,特别是野蚕茧。茧色素种类颇多,有人从绿蚕茧分出7种有黄绿色萤光的色素及2种黄棕色萤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种黄色萤光色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各种蚕茧,每克含铁10.08~49.16微克及相当多的氟。每公斤白茧含锰7.06毫克,黄茧含8.48毫克。每克白茧含锌3.19微克,黄茧含3.67微克。【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性味】《纲目》:"甘,温,无毒。"【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选方】①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茧黄散)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③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绵茧散)④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⑤治口糜: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泉州本草》)
行四依 【行四依】 又作四依住、四依法、四依止法。律典规定出家之人应依如下四法,以长养其生活。(一)粪扫衣(梵pa^m!suku^la ,巴pam!suku^la ),即穿着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修道之人,应将弊衣收拾净洗,补凑穿着,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二) 乞食(梵pin!d!a -pa^ta ,巴同),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三)树下坐(梵vr!ks!a -mu^la ,巴rukkha-mu^la-sena^sana ),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方便居止,修习禅定。(四)陈弃药(梵pu^timukta -bhais!ajya ,巴pu^timutta-bhesajja ),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常用陈年腐朽之药而调治之,病愈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为积蓄。 除此四依所容许者外,出家人被容许拥有之余物,于诸律典之记载不一致。巴利律藏(vinaya-pit!aka)大品(maha^-vagga)1,30 及 1,77 记载,粪扫衣之余物,有亚麻衣(巴khoma )、绵衣(巴kappa^sika )、野蚕衣(巴kos!eyya )、褐衣(巴kambala )、麻衣(巴sa^n!a )、纻衣(巴bhan%ga )。乞食之余物,有僧次食(巴san%gha-bhatta )、别请食(巴uddesa-bhatta )、请食(巴nimantana-bhatta )、行筹食(巴sala^ka-bhatta )、十五日食(巴pakkhika-bhatta )、布萨食(巴uposathika-bhatta )、月初日食(巴pa^t!ipadika-bhatta )。树下坐之余物,有精舍(巴viha^ra )、平覆屋(巴ad!d!hayoga )、楼阁(巴pa^sa^da )、楼房(巴hammiya )、窟院(巴guha^ )。陈弃药之余物,有熟酥(巴sappi )、生酥(巴navani^ta )、油(巴tela )、蜜(巴madhu )、糖(巴pha^n!ita )。五分律卷十七记载,粪扫衣之余物,有劫贝衣(绵衣)、钦婆罗衣(褐衣)、拘舍耶衣(野蚕衣)、他家衣。乞食之余物,有僧前食、后食、请食。树下坐之余物,有大小屋、重屋。陈弃药之余物,有酥、油、蜜、石蜜。十诵律卷二十一记载,粪扫衣之余物,有白麻衣、赤麻衣、褐衣、憍施耶衣、翅夷罗衣、钦跋罗衣、劫贝衣。乞食之余物,有月生食、众僧食、别房食、请食等。树下坐之余物,有温室、讲堂、殿楼、一重舍、阁屋、平覆屋、地窟、山窟、湮头勒迦卧具、漫头勒迦卧具、禅头勒迦卧具、草敷叶敷等。陈弃药之余物,有四种消药(酥、油、蜜、石蜜)、四种净脂(熊脂、驴脂、猪脂、鳣脂)、五种根药(舍利、姜、赤附子、波提鞞沙、昌蒲根)、五种果药(诃梨勒、鞞醯勒、阿摩勒、胡椒、荜茇罗)、五种盐(黑盐、白盐、紫盐、赤盐、卤土盐)、五种汤(根汤、茎汤、叶汤、花汤、果汤)、五种树胶药(兴渠、萨阇罗萨谛、掖谛、掖提谛、掖婆那)等。又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载,粪扫衣之余物,有钦婆罗衣、叠衣、刍摩衣、拘舍耶衣、舍那衣、麻衣、丘牟提衣。乞食之余物,有说戒食、筹食、请食。树下坐之余物,有大舍、重楼、阁舍、门舍、窟舍。陈弃药之余物,有酥、油、蜜、石蜜、生酥、脂。
文章TAG:禅衣禅衣天地栋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