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闵行区 > 上海市高考古诗讲题思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阅读答题方法语言越详细越好

上海市高考古诗讲题思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阅读答题方法语言越详细越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4 17:11:30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高中语文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阅读答题方法语言越详细越好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

高中语文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阅读答题方法语言越详细越好

2,高考古诗如何讲解

(一)诗歌常见题材  1、欢聚离散皆是缘——送别抒怀诗  2、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  3、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  4、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  5、古今多少兴亡事——怀古咏史诗  6、悔教夫婿觅封侯——思妇闺情诗  (二)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  (三)诗歌分类解答: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常见感情:  1、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分别时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2、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3、借诗吐露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多在诗人艰难困厄之际)。  4、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5、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留恋之情。

高考古诗如何讲解

3,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要点及方法

1、全面把握诗歌内容,不要断章取义。2、认真读诗歌,融入自己的感情,注意不要漏掉作者和诗歌下面的注释,这对于理解是个内容起着关键作用。3、看清问题,找好切入点,看出题人让你回答主旨还是修辞方法等,别犯低级错误。
全面把握诗歌内容,不要断章取义。认真读诗歌,融入自己的感情,注意不要漏掉作者和诗歌下面的注释,这对于理解是个内容起着关键作用。看清问题,找好切入点,看出题人让你回答主旨还是修辞方法等,别犯低级错误。
积极想象把自己想象成诗人 去体会当时诗人的感受当然 最重要的是读懂诗的意思答题时用词力求准确、贴切多做题 多看这类题的答案也会有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要点及方法

4,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急需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

5,上海高考古诗鉴赏怎么做

这个在网上说不清楚,我也不能约你出来交流,所以有两种最简单的办法介绍给你:1、问老师,我想大概行不通,可能你会有压力,但我就是更着恩师学的,所以建议你这么做;2、就是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外我还要罗嗦两句,那就是做诗词鉴赏,你要把下面的“注”认真看,这样的信息不会白给你的;还有,对知名的作者和作者的生活时期的背景要了解,一般都会考知名的作者,如果没考到,那就更不用怕了,因为那会很简单的。
首先,默读一遍,大致知道它的内容 诗的话,有的是前两句景后两句情,也有情景交融的,你可以试着抓住诗歌中有关情绪的词 有的诗很刁钻,没有直接点明,那就要通篇看了,仔细琢磨了,打个比方,有描写秋天的景致,那么大多数就是悲秋,感伤什么的,当然也有少部分是欣喜的,感叹万物都丰收了什么的 其实多看看别人写的诗歌鉴赏,多做做题,感觉就会来的~

6,上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怎么做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怎样鉴赏古诗词(一)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一.明确鉴赏要求《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分辨古诗类别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1996年全国卷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现,如1998年贾岛的《推敲》和2000年赵师秀的《约客》属于“闲适诗”。“闲适”诗大部分是表达诗人“独善其身”(孟子语)和“倚南窗以寄傲,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论)的心情。该类诗词题材广泛,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它一般借助景物描写表现诗人的感情。《推敲》表现的是诗人悠闲的情趣,《约客》则表现诗人雨夜等候客人,而客人未至的焦急心情。两都有一种恬静怡然的风格。附高考试题爱情诗(04年浙江)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讽刺诗(04年春季北京)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送别诗(01年全国卷)(2001年秋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答案:17C 18B边塞诗(04年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咏史诗(1996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答案:5、D 6、C16.(1)曹操、周瑜、诸葛亮(答出一个得1分,答出两个或三个得2分)(2)作者在此没有提曹魏,而是提到“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很明显是在有意识地赞颂刘备和孙权,赞颂了他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3分)

7,古诗词赏析题答题思路

看是哪位诗人,如果是熟知的诗人,回忆他的人生经历简介,诗风是怎样,有哪些风格等可以较快的把握好诗的基调。1、通读下来,凭借第一感觉读懂大意。有些会有特定的词字句来表达什么情绪,如:凄、独等。2、看问题问的是什么,具体落实到问的句子。3、看问题的所在点,是诗词的那个段落。4、翻译这个句子。联系上下句子翻译,具体落实到字上面。回答的时候要写下全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感情等。5、运用了哪些修辞:白描、比喻、暗语、排比、顶真等等,为甚么这么用,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什么。6、总结诗人表达了什么主题。 大概这些,高中时候常用,很好用的,具体是看自己的悟性。古文的时候时间允许也可以的。总的要求有较深的涵养,就是积累了 。以前我这么用的时候几乎都能拿满分的,成绩一般在120多的样子。
你好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1.先解释一下这句话2,找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排比就是突出了。。。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笨办法,成绩好的可以自己组织语言3.中心思想是必须要背的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反正我一直没失过分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8,高考古诗答题技巧有什么类型的古诗怎么问 怎么答啊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9,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约5150字。   捕捉信息研读意象规范答题   ——浅析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351256 仙游盖尾中学徐庆添   (13799004300)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指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难看出,高考和新课标在古诗歌鉴赏这一点上,其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那么怎么样进行古诗歌鉴赏呢?本文主要以2007年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为例,来浅析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步骤。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因此,我们解题时要有捕捉信息的灵敏嗅觉。下面,就本人的理解着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信息。   信息一: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是解读诗歌的切入口。它可能揭示跟诗作有关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辽宁卷王维《秋夜独坐》中的“秋夜”、周弼《夜深》中的“夜”;它可能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重庆卷苏轼《海棠》、白居易《惜牡丹花》;它可能直接点明的是情感,如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全国卷2 王维《新晴野望》   考题(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从“新晴野望”这个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此诗描写的是雨后“新晴”,诗人“野望”时所见到的景色,结合第三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幅“雨后(新晴),在阳光照耀下(新晴),上涨的河水显得分外明亮夺目(明);冲洗过的群山显得更加清新秀出(出)”的景色。至此,该考题的答案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可见标题可以是赏析古代诗歌的切入点与出发点。   信息二: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创作风格方面: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江西卷韦庄《金陵图》   考题(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我们分析诗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可知:诗人描述的是六朝古城的衰败景象。结合平时对诗人(选修教材中出现过韦庄的《菩萨蛮》,他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直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在文学创作上,他面对天地翻覆的社会巨变,冷静而深入地思考,效法杜甫,写下了不少焦虑时难的诗篇)的了解,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诗作中是怀古伤今,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答案

10,高考诗歌的答题方法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八.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质朴清新别绮丽, 简练隽永意味先。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如今识尽个中味, 居高临下六分抓。
文章TAG:上海市高考古诗讲题思路上海上海市高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