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嘉定区 > 安世高,安世高刚刚sag干撒个

安世高,安世高刚刚sag干撒个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3 15:17:04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安世高刚刚sag干撒个

万顺股份

安世高刚刚sag干撒个

2,安世高的相关背景

早在阿育王时代,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佛教僧侣就到安息(伊朗高原)传教。安息王国初期,领土曾东至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兴都库什山。到安息王密特里达提(前123~前88)时,南侵印度,夺取了印度西北部印度河和契那布河之间的怛叉始罗地方。贵霜王朝建立前后,安息也开始流行佛教。在原安息控制区,今阿富汗西部接近犍陀罗的迦尔拉巴特盆地,出土的金质舍利容器上刻有佛像。安息在较长时间内主要流行小乘佛教。到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华的安世高的经历,及其译经情况。据安世高同时代人“密”在《阴持入经注》中提到安世高曾经“捐王位之荣,安贫乐道”。三国时候吴康僧会的《安般守意经序》也记载,安世高是“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与叔,驰避本土”。这些都说明安世高曾经是安息国的王族。我国学者冯承钧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过安世高的身世,认为安世高是公元1世纪后期安息国王Pacorus之子Parthamasiris。公元97年Pacorus二世死,其弟Cosroes继位,Parthamasiris退而作亚美尼亚王,最后因政治原因放弃王位而出家。现有的安息王统世系一般是根据罗马拉丁作家的记载和传世的古币、碑铭排列出来的。据《后汉书·西域传》和《艺文类聚》“鸟部”卷92所引《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和帝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向汉朝献狮子及条支大鸟。从时代上看,这位安息王“满屈”与安世高在安息时的年代很相近,他应当就是安息王统中的Pacorus,波斯语应还原为Pankar。

安世高的相关背景

3,你知道在古代有哪些外国人到中国学习考察

天竺高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天竺僧人昙无谶;香至国王子菩提达摩;优禅尼国圣僧真谛;叙利亚人阿罗本;萨珊国王子卑路斯与泥涅师师;日本僧人阿倍仲麻吕;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还有清朝时期的郎世宁等

你知道在古代有哪些外国人到中国学习考察

4,关于国学大师安世高介绍

  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可以说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弃皇位,求佛法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西方典籍中称为帕提亚国)的王子。因汉时常在外国人名前冠以其所在国名作为姓,所以他就被称为安世高。他虽然居王子之尊位,却谦虚好学。对父母更是孝顺恭敬,幼时就被大家称为孝子。   由于世高天资聪颖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在他年轻时就通晓星象、五行、医术等知识,比如观察病人之气色,便知病人之病情,后对症下药。他还经常与鸟兽作伴,注意他们的行动和叫声,因此能理解动物的语言。据说,有一日,他同伙伴一同出游,途中看到一群燕子飞过身旁,它们的呢喃之声传入世高的耳朵中,当下他就明白燕子之意,于是对同伴说:“燕子告诉我说,过一会就有人给我们送吃的来了。”不出所料,他们走了一段后,就有人在路边备下了香气腾腾的饭菜,待众人饱餐之后,佩服世高的料事如神。一传十,十传百,使世高的声望传遍了安息国。   安世高身为一国的太子,可以尽情享受皇室的荣华富贵,可在他心中却视金钱如粪土,专心信奉佛教,从始至终持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处世态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世高专心修持之时,不幸噩耗传来:父王驾崩。世高从小为父母疼爱,对父母也是十分孝顺,父王的离去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世高强忍悲痛在百姓众臣的拥戴下,成为安息国的国王。时间减轻了世高的丧父之痛,他开始逐渐对官场中的勾心斗角、繁文缛节厌烦起来。他对居皇位之尊,拥万贯之财不感兴趣,父王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事无常,苦海无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后,他毅然放弃皇位,让位于他的叔父。走上了出家之路,开始了佛教徒的生涯,进一步的修行。   东渡入华 弘扬显异   世高自正式出家之后,非常精进,加上天资过人,不久便对佛教经藏了如指掌,其中对阿毗昙尤为精通,并深得其中三昧。在安息国修习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游历西域诸国,寻求佛法,传经布道。西汉之时,中国和西藏的交通已经形成,汉武帝时开始和安息国有使节来往。随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二年、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均有从安息国来的使者送来珍奇物品。当时中西交通路线主要分为两条:南道是由敦煌穿过沙漠,经鄯善进入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莎车。北道是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到喀什市一带。安世高来华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左右,朝廷和社会上都有人信仰佛教。但是这些人往往佛道不分,对佛教经典亦不知晓。世高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使人们对佛经有进一步的了解。   译佛教之经籍 宣禅数之秘旨   世高来华途中,游历西域诸国,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到东都洛阳不久,便又通晓中文。对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当时佛教初传,佛教名词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常常要为一个名词的意译或音译斟酌再三。世高克服了各种困难,对佛经进行了精心的翻译。世高翻译注重原文,侧重直译,坚持较完整反映原文的思想,避免曲解本意。《高僧传》说他译文:“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他所译经籍,不同经录有不同记载。《长房录》记世高译有176部,《开元录》载有95部,《高僧传》有39部,《安录》中列其所译大约只有35部40卷。   世高翻译经籍不仅采用笔译的方式,而且还采用口译的方式。由他口头翻译,再由别人记录成书,如道安经录所记载的《阿含口解》。因为世高系王族出身,所以人们常称他为安侯,他的这一类译经便称为“安侯口解”。当时洛阳是佛教传播和翻译的中心。

5,翻译官最早出现在哪一年

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哀帝时代,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口传一些简短的佛经经句,但还谈不上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安世高是波斯人,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有语言就有了

6,佛教从没有阻止你复仇他只是让你认识复仇

佛陀在经典中很少有阻止受到伤害的人复仇的言论,相反,在佛经中倒有很多复仇的故事,佛陀只是凭借着这些故事告诉你,复仇的前因和复仇的后果,让你看清楚复仇的本质,以及以复仇之因导致未来的业报之果。 【六度集经】“法施太子本生”中,就记载了一个经过长时间隐忍最终复仇的故事,复仇故事的主角,便是过去世尚未成佛的释迦牟尼自己: 在很多世以前,释迦牟尼佛为一个大国的太子,名字叫做法施。法施太子行事规矩,爱人亲物,为国王所喜欢,也受人民的爱戴。国王当时有个爱妃,生性淫荡嗜权。见到唇红齿白面目姣好的太子后,就想与太子通奸。于是她便寻找机会,正好有一天赶上太子独处,便欲强行亲热。太子奋力挣脱,恰巧这个时候,宰相从旁边路过,正在逃跑的太子不小心碰掉了宰相的帽子。 这个宰相原本是秃顶,平时用帽子遮住,这次在大庭广众下被太子碰掉,露出了秃头,非常不悦,再加上淫妃在一旁嘲笑,更是愤怒。 得罪了王妃和宰相的太子,自然没有好果子吃。王妃不断告诉国王太子欲非礼自己,宰相也在旁边不断帮腔。尽管国王并不相信,但是出于无奈,也是为了保护太子,便命令太子到一个边境小城去做管理。 太子到了这个边境小城一年,便将小城治理的城泰民安,风调雨顺,深受臣民的爱戴。但是淫妃与宰相却并不满意,于是他们密谋偷取了国王的印章,以国王的口吻写了道命令,说:我当初让你到边境,是不忍心你死在我面前。如今你看到这封书信,就将双眼挖出,让送信人带回,以示惩罚。 太子见信误以为真,与诸大臣宴乐三天,找人来挖自己的眼睛。全城的人民都不忍将太子的眼睛挖去,只有一个卖草的童子,愿意并将太子的双眼挖出,交付使者。 太子的双眼被送到淫妃那里,被她挂在自己的床头,天天咒骂:这就是不顺从我的后果。 失掉了双眼的太子,只好出城流浪,弹琴卖唱为生。一天,卖唱的太子来到一座城市,弹奏了一首表达流浪人艰辛的歌。这首歌被这个国家国王的女儿听到,她立刻听出是她昔日订婚的未婚夫法施太子在歌唱。于是就告诉国王,与法施太子完婚,一边照顾他,一边陪他流浪。 法施太子在妻子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自己国家的王城,他的弹唱高雅脱俗,很快名声大振。国王知道后,便差人将他带进宫来为国王演奏。国王听到法施太子的音乐,正是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于是,淫妃与宰相的奸情暴露,被处以极其残忍的刑法:将二人用荆棘鞭挞,然后将胶灌入伤口,以蒿煎烤,使得皮肤肌肉纷纷炸裂。最后将二人活埋。 法施太子大仇得报。 佛家从来没有否定过复仇,佛陀只是告诉人们,世上有因果规律。杀害一个生命,最终必然招致被杀害的果报,因此你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果报,如果你愿意为此承担果报,那么你就应该去复仇。 甚至于,当一个学佛者透彻的了解因果报应的规律,了达宿世因缘,还会主动给予曾经被自己伤害的众生复仇的机会。 汉代高僧安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国王子,出家后,游历各方,在汉代时来到中国,并译出多部上座部经典。 安世高前世便是一位高僧,一日,他对自己的同修说,我要去一次广州,因为在广州我曾经伤害过一个人,这一世他要找我偿命。于是,他只身来到广州,在街头正好遇到一个少年。奇怪的是少年一见到安世高,虽然未曾谋面过,但是不由得一阵忿怒从心而起,拔刀欲砍。安世高对周围人说:我前世曾与此人有怨缘,失手将其打死。这一世我当被他杀,请大家不要惊慌,也请官府不要难为他。说完,安世高将头一伸,少年手起刀落将其杀死。死后的安世高投胎至安息国王家中(今伊朗一带),后经千山万水再次来到中国,又到了广州,找到已经年老的这位曾经杀死他的人,对他说了前因后果。并说,我还欠了人家一条命,需要你帮我做个见证。于是,安世高带着他北上会稽,在街头被一个参与斗殴的人误伤打死。 宿业有报,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因果规律的人,唯求速报。因为业报你躲是躲不掉的,越早报越能早日解脱。如果业报之后不起嗔恨,其因果循环自断,最终修成正果。像安世高这样的大成就者都无法逃避因果的规律,何况众生。因此,关于报仇这个事情,在佛教中并不是被禁止了,而是希望你认清这个规律之后,再决定你是否要报仇。 但是,尽释前嫌也是有条件的,而不是无条件的。其条件就是作恶的一方(或者双方)都必须做出真正的忏悔,否则复仇的故事仍旧不能结束。 【阿毗昙毗婆沙论】记载有一个故事,是说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婴儿,忽然转身办事,婴儿便被狼叼走了。于是妇女向众人求救,邻人百般搜寻终于抓到这只狼。其中有成就者就问这匹狼:你为什么要抓这个女人的儿子?狼说:我俩宿世有冤仇,她五百世中常吃我的儿子,我五百世来常杀她的儿子。于是,成就者便想替他们解怨。狼表示同意,说:如果这个女人能够舍弃前怨,诚心忏悔,我便也舍弃前怨。那妇女听到后,立刻说:我已经舍弃了,请别杀我的孩子。这匹狼听罢,便知道这女人心中并没有真的忏悔,而只是为了眼前避祸不得不这么说。于是,它依旧咬死了孩子,夺路而去。 在印度文化中,复仇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印度史诗【摩罗衍那】、【摩诃婆罗多】都传述的是复仇之歌。其中【摩诃婆罗多】中【毗湿奴篇】还被单译成【博伽梵歌】广为流传,以大黑天神(毗湿奴)的口,讲解复仇的正义性和战争的正义性。 近几天,关于陕西汉中张某,为母报仇手刃父子三人的事件传的沸沸扬扬。随手从浩瀚的佛经中撷取了几段小故事,无非是想说明: 如果张某能够清晰的了解因果的道理,或者 如果当年惨案发生后,加害一方没有真正的忏悔,或者 如果张某能够通过复仇将自己从这一段仇恨中解脱出来,或者 如果张某不在意复仇之后自己所应受的果报,或者 如果在现行社会法制环境下,加害者不能得到与他加害行为相称的惩罚 那么,复仇去吧!佛法不制! 因为这是顺应因果的,所以也是正当的!

7,十八高僧是谁

目盲者是。
《十八高僧传》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安世高、道安、鸠摩罗什、法显、慧远、智颉、吉藏、玄奘、道宣、法藏、菩提达摩、慧能、善无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以及弘一等十八位高僧弘扬佛法、传播文化的光辉业绩。这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和创建和谐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8,在江南开建寺之风的佛教人物是谁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只是把它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汉人信仰者较少。到了三国时,有僧人康僧会来江南传播佛教,得到吴地统治者孙权等人信奉,佛教由此开始在南方流传。就在公元194年,既东汉兴平元年的时候,在江南一个偏僻的山区,一座名为石头禅院的寺院建成了。虽然比洛阳白马寺晚了127年,但是在佛教流传较晚的江南,却足以称为第一古寺。从整个中国的范围来说,白马寺是天下第一,石头禅院是天下第二。据说是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王子安世高所创建。
六祖慧能大师,
你好!梁武帝,南朝四百八十寺如有疑问,请追问。

9,佛教的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师为玄奘法师,但常被误会这是玄奘专有的称号,实际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尚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师为灵仙法师。
【 三藏 】 《 佛学大词典 》 又作三法藏。藏,梵语pit!aka,意谓容器、谷仓、笼等。(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一)经藏(梵su^tra^nta -pit!aka ,巴sutta-pit!aka ),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二)律藏(梵vinaya -pit!aka ,巴同),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三)论藏(梵abhidharma -pit!aka ,巴abhidhamma-pit!aka ),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或摩得勒伽,梵ma^tr!ka^ ,巴ma^tika^ ,意译作本母、论母)、优波提舍(梵upades/a ,巴upadesa ,意译作论议)具有密切之关系。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经藏乃次第之所显,律藏为缘起之所显,论藏为性相之所显;经藏为力之等流,律藏为大悲之等流,论藏为无畏之等流;经藏系种种杂说,律藏系讲说诸学处,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嗔恙,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或谓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 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别者。原来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圣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后此语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声闻乘)与上乘(菩萨乘)之别,合此即成为六藏。 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诵律卷六十、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二)分别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所说之教法,即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合三者亦称三藏。(一)声闻藏,诠释声闻之理行果。(二)缘觉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释缘觉之理行果。(三)菩萨藏,诠释菩萨之理行果。〔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三藏品、阿阇世王经卷下、入大乘论卷上、大乘义章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三)日本净土真宗,对净土三部经所说之教法(法门),亦称三藏。据教行信证一书之说,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一)福智藏意即圆满成就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乃指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从而谓开显大无量寿经所说弘愿真实之第十八愿之教。(二)福德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定散诸行,从而谓开显第十九愿要门之方便教。(三)功德藏即阿弥陀经所说以自力回向之名号,从而谓开显第二十愿真门之方便教。
三藏法师,就是佛教中对精通佛教经典的经、律、论的法师的尊称。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法师必需通晓这三类知识。

10,禅宗的基本教义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禅宗的教义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就是“法无定法”,就这样
无念、无住、无相 ---------------------------------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做么长
诸法无相,诸我无常。
其方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特征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果说到有什么基本教义,那么与其他佛教的派别基本思想一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磐寂静。不同的只是方法。
-- 佛教基本教义 【四谛】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三谛】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观空时,无假无中无不空白;观假时,无空无中无不假;观中道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二谛】 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言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超世见解。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为传承或立论方法不同,对二谛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二谛是理,有的认为二谛是教。天台宗认为二谛或三谛是真实不虚的谛理,故云:“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论宗认为真俗二谛是两种真实不虚的言教:“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唯是教门,不关境理。” 【八正道】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三十七菩提分】 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辩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
文章TAG:安世高安世高高刚刚刚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