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虹口区 >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简述我国打造海绵城市的经济意义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简述我国打造海绵城市的经济意义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22 22:47:01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简述我国打造海绵城市的经济意义

为了更好的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从而新兴起来很多跟的上时代的经济产业。同时也为了能够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环境,做到城乡环境的和谐统一。等等多重优点。
海绵城市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尤其是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保护。

简述我国打造海绵城市的经济意义

2,上海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上海的城市化发展对上海自然地理环境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都是相当大的。首先它改变了上海原有的自然地理面貌,如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其次,人口聚集生活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改变了上海地区下垫面的性质而且增强了热岛效应;再次,产生工业“三废”,污染环境。另外必须提到的是生活生产用水增加导致地下水采集过度,使上海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土壤盐渍化,对上海浅滩环境也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上海的城市化,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是随着上海城市化的加快,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1、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导致地下水采集过度,使得整个上海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质变坏。 2、热导效应(不解释了) 3、大气污染严重。 忽忽,就这些了啊。我肚子里就这些了。。希望你能喜欢我的答案。。

上海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上海的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辐射作用 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
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出口通畅,腹地开阔,口“惠”腹“实”。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其核心上海位于长江口,是长江流域的出海门户,又是江海、水陆、空运的重要枢纽。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域,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域,纵贯数省,区域之间有干支流通航里程为7.9万公里的黄金水道贯通,不但把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把京沪、京广、京九等南北铁路干线连接起来,便于东西推进、南北联动,使经济发展的空间极为广阔。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苏、锡、常、通、杭、嘉、湖、甬等15个城市分排两旁,组成了“口、腹、心”要素综合、实力强大的经济圈,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服务于长江流域、服务于全国。 上海处于核心地位,经济拉动以及国际金融城市的位置对长三角作用无疑至为关键。

上海的发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4,如何构建海绵城市及构建海绵城市的意义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5,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内涝和水环境有何改善

概括起来说,“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雨水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和国际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一致的,它也能够解决中国的雨水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措施,不是简单地排走了之。我们现在优先考虑能不能更多地渗一点,如果渗透的话,就能涵养地下水,能部分地缓解一下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滞、蓄在解决城市内涝方面都是能发挥较好作用的。其实历来排水防洪讲的都是蓄、排结合,当然洪水特别严重的地区是以排为主,要尽快排走,不然都在这儿蓄着也不行,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综合考虑,要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削减峰值流量,解决一些水污染问题,源头都控制了,最后进入管网的雨水相对干净一些,河道干净一些。所以,建设“海绵城市”一方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让它恢复一些自然生态。再有,可以控制部分雨水的污染。
从目前的建设来看,改善还不明显。海绵城市的作用有限主要有两点原因①海绵城市提倡的增加湖泊河流,以及城市内部的海绵体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冲突,所以实施起来很难②城市的内涝根本解决取决于城市的排水工程,而城市的排水管道多埋在道路地下。城市排水系统的整改代表着这个城市的道路都要挖出来,所以很难有改善目前看内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方法都是理论上而且带有理想主义
其实海绵城市的4个目标之一就是解决涝水的问题。只不过它的核心理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 是针对中小雨事件,主要目的是增加雨水下渗和滞蓄量,不是针对峰值雨量而言的。

6,对海绵城市的评价100字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序号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分值范围指标解释1资金使用和管理资金下达及时,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得15分;资金下达不及时,执行率在705~90%,管理和使用情况符合规范且未对试点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得7分;资金下达不及时,执行率低于70%,管理和使用情况不规范,影响试点工作推进,不得分,并按有关规定处理。0~15分评价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2政府和社会资金合作按以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额度占试点工作总投资额比例评价。70%以上的,的10分;30~70%的,得5分;30%以下的,不得分。0~10分评价实行PPP模式的情况3成本补偿保障机制按是否根据项目类别建立收费价格标准制度体系,建立运营维护费用保障机制,确定政府补贴标准,确保有效运营进行评价。建立前述机制,得10分;未建立前述机制,不得分。0~10分评价成本补偿保障机制建立情况4产出数量按工程形象进度评价。计划建成面积数全部或超额完成,得20分;完成率在80~100%,得10分;完成率在80%以下,视为绩效考核结果“不合格”。0~20分评价试点工作实施计划完成情况5产出质量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毫米数评价。对比经批复的试点目标:达到目标任务,得10分;低于目标任务但不超过10个百分点或5毫米,得5分;低于目标任务超过10个百分点或5毫米,不得分0~10分评价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计划目标的情况6项目效益试点区域内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显示度等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计划目标,得25分;一半及一半以上指标达到,得15分;一半以下指标未达到,不得分。0~25分评价试点区域内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显示度等各项指标达到计划目标情况7技术路线系统性强、科学合理,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得10分;不符合,不得分。0~10分评价试点项目技术路线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情况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7,从地形河流海洋和交通四个方面分析上海城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

第一,从地形上来说上海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利于城市的发展。 第二,从河流上来说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并且黄浦江苏州河贯穿境内,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淡水,为工业发展提供水资源,同时为上海提供了大量优良港口。 第三,从海洋上来说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海洋在给上海带来优良的气候和海港外,还使上海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方先进工业得地方。另外上海还是中国联系太平洋沿岸各国的重要纽带。 第四,交通方面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地形河流为上海交通的建设提供便利。铁路航空海运河运乃至高铁的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发展区域。   就首位度而言,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城市首位度S=3.7(首位度计算公式为:S=第一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 l.47,2.86 和4.0。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2.86,相对城市首位度3.7 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首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首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首位度还将持续上升。通过中心度的计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中所起的中心职能。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长江三角洲快速干道网的建成,将形成以沪、宁、杭三个中心城市为节点,相互构成一个大三角的高速公路网,这必将带动沿线各节点城市的新一轮发展。特别是宁杭公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湖州的经济发展。还有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对杭州湾沿岸城市(绍兴、嘉兴)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另外,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将使得上海真正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也将带动舟山群岛(如岱山)和芦潮港等地区的港口加工业的兴起。崇明越江工程的启动不但将使崇明岛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会带动整个苏北经济的腾飞,从而使得整个长江三角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TAG: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上海上海市海绵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