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枝花生活了20多年,目前仍在攀枝花。攀枝花一一一大裂谷的奇迹翻开六十年代的地图,找不到攀枝花这个地名,攀枝花到外地读书的年轻人很多不再回攀(约70~80%),成都重庆到攀枝花几百公里,时间比到北京都长,从攀枝花的炳草岗大桥眺望这个城市的市区。
1、四川攀枝花人口流失严重吗?为什么?
在攀枝花生活了20多年,目前仍在攀枝花。所了解身边情况是:1、攀枝花到外地读书的年轻人很多不再回攀(约70~80%),2、有门道的年轻人,有钱的中老人大多都去了一二线城市。这两条可能是很多三四五线城市共同的问题,3、常往人口估计稍有下降,走的多,来的也不少。4、冬季候鸟型人口有增长,川渝地区很多老年人愿意到攀枝花过冬,语言饮食习惯归属感强于海南三亚,
5、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交通交通!!!成都重庆到攀枝花几百公里,时间比到北京都长。其次是环境,虽然说比前些年改善了很多,但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特别是市区距离厂区工业园区这么近,想短时间治理到周边旅游城市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一过完雨季进入到风季,我真的是不想在这待下去。攀枝花的优势不仅是冬暖,而且夏凉,每年7月~次年3月的气候比盆地舒服,一年四季自然阳光下的瓜果蔬菜不断,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是移民不排外且为人友善,
2、攀枝花什么地方好玩些?
1.车开出西昌沿京昆线继续向南,会经过一个名叫永郞的乡镇。以此为分界点——继续沿高速狂奔,会抵达阳光城攀枝花;若在这里下高速沿着国道一路蜿蜒,就会遇见古城会理,2.钟鼓楼、城门洞、科甲巷、仓圣宫4A级文化名城,2100多年历史——会理大概是全国古城里最不出名的那一类,但正因这样,它大概也是全国古城里最不商业化的那一类。
3.千年过去了,会理人依然每日从钟鼓楼下经过、去往小城的东南西北,依然会在休息的日子坐在城门洞上悠闲地喝茶晒太阳,任和煦的风拂过他们的背脊和脸庞,4.在会理,永远不缺的是蓝天和阳光。会理的年平均日照时间高达2388小时,和西昌比起来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5.但阳光并不意味着“高温”,这里的气候恰到好处——“冬暖夏凉”这个词,大概就是为会理而造:冬日午后的阳光每天准时报到;夏天纵使烈日当空,树荫之下却凉爽得如天然大空调——到会理的街上去看看,你会发现,除了宾馆要意思一下装装空调,会理普通人家过夏天,是连风扇都不需要的。
6.会理话,可谓是众多四川方言中的一朵奇葩,在会理,有一种傻叫“倒灌气”,有一种没用叫“屁火药”。7.还有一种疑问叫“给XXX”:给吃饭啦?=吃没吃饭?给要得?=可不可以、行不行?给是啊?=好不好、对不对?和会理的人打交道,说上三句话里面没有个“给”字,那十有八九不是会理土著娃儿,8.即使你是一个对古城毫无兴致的人,也能找到在会理停留的理由:羊肉汤、羊肉粉、鸡火丝、筒子骨、铜火锅、稀豆粉、熨斗粑、泡梨儿、薄片儿、卤饵块不住上个个把月,简直无法完全吃完这座城里的所有美食。
9.东坡肉,五花肉,不如会理的煮羊肉,在外念书的会理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直奔羊肉馆。怕远,就去东街的会美羊肉馆,不怕远,就直奔黑泥桥,不过,在会理吃羊肉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推荐,只有个人的喜好。毕竟,这里有着全凉山乃至全四川最肥美的黑山羊,肉嫩且不膻,味鲜而不腻,随便找一家都不容易踩雷,10.肥肠粉、酸辣粉,不如会理的羊肉粉。
在会理吃羊肉粉,所用的黑山羊肉以及醇厚的羊肉汤头就不说了,米粉是清一色的粗粉,扎实耐煮有嚼劲,满桌大盆大盆的佐料,彰显着会理老板们的豪迈。11.坐在羊肉粉店往本地人的桌子上望,似乎只有把佐料放成这样——用通红的豆瓣、糊辣子、葱葱香菜薄荷把原来雪白的羊肉汤底完全遮盖,才能真正体会到会理羊肉粉的精髓,12.除了羊肉粉和羊肉汤,我大船城的饵块也是每一个会理人心尖上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