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长宁区 > 上海市杨浦区世纪江湾周边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上海市杨浦区世纪江湾周边规划,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30 19:54:57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昨天公布。在未来20-30年间,该规划是引领上海城市创新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的战略蓝图、政策平台和行动纲领。下面我整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一起看看吧。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 上海2040城市规划纲要 本次规划范围为上海市辖区835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6833平方公里)。该草案从昨起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公示,时间为8月22日至9月21日。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明确,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 文化 大都市。   上海的城市目标愿景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本次规划在坚守“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发展底线要求下,上海将引导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长型向内生发展型转变。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立体、复合、可持续利用;建立空间留白和动态维护机制,探索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城市结构。建设用地供应   未来上海还有多少土地可以用来开发建设?规划明确,实现建设用地规模负增长,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和功能适度混合,提升土地利用绩效。根据要求,至204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除了新增建设用地,未来上海将“以存量用地更新满足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   规划还提到,“进行战略空间留白,为未来重大事件、重大功能项目预留空间,加强对留白空间的规划引导。”   区域文化网络   联合环太湖古镇群,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并探索古镇联动开发和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策略,促进江南文化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再塑和创新。   空间布局   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其中,“一主、两轴、四翼”是指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   市域城乡规划体系   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市域城乡规划体系。   其中,主城区包括中心城和主城片区,作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区。中心城是指外环线区域以内,范围面积约663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约1100万。强化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十字型”功能轴线,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城市空间品质。主城片区是指宝山、闵行、虹桥、川沙4个主城片区,范围面积约为474平方公里,将强化轨道交通支撑。   新城是指出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南汇等新城,培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新市镇包括核心镇、中心镇、中心城周边镇、一般镇四类。其中核心镇主要指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城镇。   公共活动中心   构建“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豫园、不夜城、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衡山路-复兴路地区、苏河湾、杨浦滨江(杨浦大桥以南)等区域。   城市副中心包括提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龙阳路3个主城副中心功能,新增金桥、张江2个主城副中心。在宝山、虹桥、闵行、川沙4个主城片区内分别设置主城副中心。   公共交通   中心城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车出行中的主导地位,到2040年,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绿色交通出行比重达到85%。加密北部、东部地区以及沿黄浦江的轨道交通网络。至2040年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提高到1.1公里/平方公里,轨交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改善居住   对于就业岗位集聚的区域,鼓励存量住房改造、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回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租赁住房比例。控制新增住宅用地规模,提高新增住房中小套型比例。   主城片区   规划宝山、虹桥、闵行和川沙四大主城片区。   其中虹桥片区东至外环高速公路,南至沪渝高速公路,西至沈海高速公路,北至京沪高速公路的虹桥商务区范围,面积86平方公里。将增加南北向轨交线路,同时针对创新型人才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的规模,租赁住房比重约50%。   公共服务设施   至2040年,全市每十万人拥有8-10个美术馆以及画廊、2个以上各类博物馆和5个以上大中型图书馆。全市专业 足球 场数不少于5个。每个新城至少有1处三甲综合医院、1处三级专科医院、1所大学。   铁路客货枢纽布局   在保留虹桥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础上,新增国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东站,作为4个主要铁路客站,形成“四主多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布局。   道路交通   主城区在中心城“三环十射一横十字”快速路网基础上,规划控制南北向通道。人口规模达到50万以上的城镇圈宜构建快速路系统。   住房供应体系   增加新城、核心镇和中心镇住宅用地的供应规模。   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完善“购租并举”策略,多 渠道 增加租赁性住房,完善住房租赁管理制度。增改并举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   鼓励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人才公寓和国际化社区。   城市公园体系   建设以国家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和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到2040年,人均公共绿地力争达到15平方米。 猜你喜欢: 2016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解读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全文内容

2,2015年杨浦区哪些地区动迁

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上海市杨浦区城区总体规划(摘要) 第一部分 关于城区布局规划 一、城区性质 杨浦区为上海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区,“安居乐业”应成为杨浦的基本城市功能;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应成为杨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区域现状和发展趋势,杨浦应依托高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城区功能为主线,以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为基础,以居住服务为主导,积极推进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综合功能的战略性调整。 二、城区发展规模 用地规模。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60.61平方公里(包括新江湾城地区8.6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5.08平方公里,占8.38%。 人口规模。现状城区常住人口12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8万人。2005年,常住人口为128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12万人左右;2020年,常住人口为146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24万人左右。 三、城区发展目标 到2020年,把杨浦区建成城市功能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形成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形成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城区布局框架;形成城区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科教事业发达的“安居乐业”新型城区。 四、城区布局结构 形成“一中心、一发展带、两轴线、五功能区”的多层次、网络状、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中心。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上海市四个市级副中心之一,面积为2.18平方公里,分解上海市中央商务区的公共活动功能,主要服务于上海市东北地区,既集金融、信息、购物、文化、体育、休闲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又具有科技服务和娱乐休闲的独特功能。 一发展带。滨江复兴岛发展带。西起大连路,东至复兴岛,北依杨树浦路,南临黄浦江。总用地面积约3.8平方公里,其中复兴岛为1.44平方公里;岸线全长8公里,其中复兴岛岸线长3.42公里。规划形成高标准、低密度的居住生活亲水区域、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娱乐空间,为杨浦区构筑二十一世纪城市新形象的门户。 两轴线。城市发展的主轴,即大柏树--邯郸路--翔殷路--军工路的城区东西向发展主轴和滨江--宁国路--黄兴路--淞沪路--军工路的城区南北向发展主轴。这两个发展主轴以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为轴心幅射整个城区范围,是将城区各功能区域和发展重点有机联为整体的轴线,是展示城区形象和综合实力的轴线,是城区内外交通联系的轴线。 五功能区。根据道路自然边界与城区形态布局,按照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规划为五片功能各异,又互为依存、紧密联系的综合功能区。 1、江湾、中原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政立路以北区域,占地面积18.44平方公里,由已建成的中原居住区和新建的新江湾城居住区两部分组成。新江湾城占地8.69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为以南部江湾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为依托,与高校园区教育事业、科技产业衔接呼应,以住宅建设为主体的大型现代化新城区,规划人口8-10万人左右。中原居住区为建成居住区,与西侧新江湾城连成一体,规划通过调整布局、提升档次,使之与新江湾城共同形成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管理高效、交通便捷的生活居住综合功能区。 2、高校园区教育、产业、服务综合功能区。根据区域内高校的分布状况,高校园区规划为西区、东区和北区三个区域,近期重点抓好西区建设。西区规划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等为核心,面积约4.12平方公里。着重强化和突出高校园区作为上海市高校最集中的地域特点,完善其教育、产业和为之配套的生活服务功能,发挥人才高地优势,发挥政府公共政策和民间投资积极性,培育和形成一个以高等院校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善、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局部优化区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适于创业发展的基地。 3、黄兴公园现代生活居住休闲综合功能区。位于杨浦区中部,以黄兴公园的大型生态绿化、生活休闲功能为核心,面积约7.07平方公里。核心组团用地面积约为4.18平方公里,规划建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四高”(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现代化示范居住区。 4、周家嘴路以南居住、都市型工业综合功能区。该区域占地面积约14.64平方公里,主要由旧城区组成,是本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城区功能的重点区域。规划目标是形成结构优化、产业创新、旧区改造的重点区域。在有序进行旧区改造、疏解人口、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规划调整该区域的工业用地,部分调整为居住用地,改造过程中注重公建配套的完善与市政设施的更新,整街坊建设一批环境良好的居住小区。部分用作发展都市型工业,培育与提升一批具有城区特色的都市型工业。 5、军工路现代工业综合功能区。该区域位于军工路以东、黄浦江岸线以西、海安路以北,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现状主要由工业用地构成,规划重点在对现状工业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形成由机电、制造业等若干工业组团组成的现代工业综合功能区。 五、城区道路规划 轨道交通。杨浦区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初定为8条,主要有轨道交通杨浦线;地铁3号线;地铁5号线;地铁8号线;地铁10号线;轨道交通明珠线二期;地铁4号线;轻轨C-C线。区域范围内规划轨道交通线路的密度为0.85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交通。逐步提高高等级道路在区域路网系统中的密度,形成以主干道为主的"五横、四竖"的骨干道路网络格局。“五横”为殷行路及其向西延伸至新江湾城;殷高路、民彝路、嫩江路;邯郸路、翔殷路;周家嘴路;杨树浦路。“四竖”为逸仙路、大连路;中原路、营口路、隆昌路;宁国路、黄兴路、淞沪路;军工路。 越江工程。区域范围内共有4处越江工程:杨浦大桥(6车道)、大连路--东方路越江工程(6车道)、嫩江路--五洲大道越江工程(8车道)、军工路--金桥越江工程(4车道)。 六、绿化建设规划 本区现状绿化覆盖总面积966.93公顷,绿地总面积达到800.2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10.01公顷,专用绿地面积479.94公顷,生产绿地10.2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87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7.4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5.95%,绿地率达13.28%。 到2020年,新增公共绿地230公顷,公共绿地总面积5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35平方米,绿地率为21%,绿化覆盖率为25%。 七、住宅发展规划 城区现状居住用地14.54平方公里,住宅总面积2135万平方米。至2020年,住宅需求量按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建筑面积30平方米)标准测算,需居住用地24平方公里,新增9.46平方公里。 2020年,预测杨浦区城区常住人口约46.5万户。按70.5~90平方米/套计算,住宅总需求量为3785万平方米。规划改造旧住宅约200万平方米左右,需建新住宅约1900万平方米、22万套左右。 通过旧区改造,约可重建住宅500万平方米左右;结合调整工业用地,约可建住宅1100万平方米;新江湾城地区规划建住宅面积300万平方米。因此,合计需新增住宅用地9.46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关于近期建设规划 一、城区建设目标 2005年,全区常住人口128万人左右,其中户籍人口为112万人左右。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立体交通的雏形;城区环境获得较大改善,用地布局趋向合理,旧区面貌显著改善;基本形成以科技教育和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科教区;基本形成以居住服务为主导的“安居乐业”新型城区。 二、产业发展规划 形成以高等院校、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主体,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高技术产业。初步完成大学城西区教育、产业、服务综合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形成教学区、商务区、中试区、产业区和科技人员居住区的布局;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科技环保和新型建材产业。 都市型工业。结合旧区改造与工业用地置换,调整传统工业用地布局,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家用纺织品、日用化学品、印刷出版、食品加工、室内装饰装潢等都市型工业;启动长阳路烟草工业组团等的规划建设;以室内纺织制品业为“一业特强”产业,制订扶持政策,予以重点发展。 商业服务业。初步完成商业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业态的规划调整工作。完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建2-3家大卖场。加快五角场市级副中心的商业布局调整和功能开发。完善地区级商业与公共活动中心,拓展中心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房地产业。新建住宅竣工完成500万平方米,重点在新江湾城地区、大武川地区、黄兴公园周边地区开发建设。完成1.2平方公里工业用地置换。完成100万平方米的老城区改造任务。房产市场商品房销售500万平方米。 三、重点发展区域 五角场市级副中心。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拓宽淞沪路至60米;启动环岛立体交通项目;初步建成淞沪路东外走马塘南12号地块公交枢纽站;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全面竣工营运沪东金融大厦、金岛大厦、可蒙大厦、蓝馨商业城、仁和苑小区五大项目;启动太平洋百货、华联公司购物中心大型商业设施项目建设,形成以购物为主,集休闲、娱乐、餐饮服务、文化商务等多种活动的综合商业活动圈。 黄兴公园现代生活居住休闲综合功能区。以60公顷黄兴公园为核心,基本建成周边生活居住区约30公顷的绿核、绿链、绿环的综合绿地系统。结合区域内的工业、仓储用地调整,初步建成占地100公顷的“四高”示范居住区,基本完成占地100公顷的生活服务、旅游休闲等公共设施建设。 高校园区。重点规划建设高校园区西区,编制高校园区西区详细规划。进一步整治大学周边环境,完成邯郸路、四平路、国顺路改造及相关动迁。充分利用大学周边工业用地调整与旧区改造的契机,完善充实西区教育、产业、生活服务三大功能区的建设。 周家嘴路以南都市型工业综合区。以现状烟草集团总部、卷烟厂、烟草博物馆、烟草研究院为基础,通过规划调整与提升,形成烟草决策控制中心、烟草精益生产中心、研发展示旅游中心及相关配套产业与生活服务设施,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基本建成占地为85公顷的长阳路烟草工业组团。以现状梅林正广和集团所在地为基础,规划建设通北路食品加工都市型工业组团。以此为实践模式,探索在周家嘴路以南区域形成若干个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综合配套的都市型工业组团。 滨江复兴岛发展带。以现状用地规划整治、道路辟通扩建、市政设施建设完善为主要内容,为中远期土地置换提供良好的环境。重点是完善市政道路建设,拓宽共青路,铺设煤气管线,完善水、电、煤卫设施,为中远期开发建设复兴岛,形成水域、绿化、建筑三位一体的综合空间奠定物质基础。 四、环境保护 初步建成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和建设、污染防治的框架体系。到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将小于8千万吨/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0%。优化调整城区产业布局结构,环线内, 25%企业调整为服务性产业,30%工业调整产品或易地搬迁,20%更新发展都市型工业,25%大型企业通过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环线外,传统工业结合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都市型工业。 五、绿化建设 至2005年,新增公共绿地66公顷,总量达到37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36平方米,绿地率达到15.74%,绿化覆盖率达到18%。 六、道路交通 轨道交通。建成杨浦轨道交通线和轻轨明珠线二期段,积极做好轨道交通线站点周边地区与两侧土地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道路交通。基本形成“五横、四竖”"的骨干道路网络格局;完成五角场环岛地区的交通梳理;完成黄兴公园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和静态交通设施;完成大武川地区的道路交通框架建设。拓宽淞沪路并辟通至军工路,辟通拓宽政立路(逸仙路-淞沪路),拓宽周家嘴路(黄兴路-军工路),辟通通北路(飞虹路-辽源西路)、包头路(翔殷路-虬江)、国和路(世界路-民庆路),以完善道路网格,增强通行能力。 越江工程。完成大连路--东方路的越江隧道工程,启动嫩江路--五洲大道越江隧道工程。 七、市政基础设施 排水系统。大武川地区排水系统一期建成并投入运行,对定海地区低标准排水系统进行改造,提高城区排水能力;“两港”旱流污水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使工程范围直接向河道排放污水的截流量达90%;积极争取杨树浦港、虬江两座泵闸工程尽快立项、建设,增强城区内河蓄水排涝功能。 公用设施。计划新建赤峰、新扬州、通北、靖宇、长白等35千伏变电站5座,移地建设新淞沪、新控江35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怀德、昆明电话局,改建安图电话局,电话容量增至63万门。 八、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加大公办高中转制力度,提高民办高中质量,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建设一批标志性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根据生源现状与预测,将70余所小学调整为60所左右,将52所初中调整为40所左右。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卫生事业。逐步形成以二、三级医院为医疗中心,一级医院为社区服务中心,适应杨浦区域特点,能基本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医疗保健需求、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全区病床数控制在现有数量以内;新建3所医疗机构;扩建、改建3所医疗机构。加强预防保健和康复卫生机构建设,建设具有一定水平的区精神卫生中心、区老年护理医院、区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和一所区康复医疗中心。

2015年杨浦区哪些地区动迁

3,大杨浦还会再次成为市中心吗杨树浦五角场新江湾城的秘密

上个月,一则消息流传广泛: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撤销五角场镇建制,设立长海路街道。这意味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杨浦区最后一个镇将退出历史舞台。 撤镇设街道,是近几十年来杨浦区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片土地,看似有些偏隅,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假以时日,未来可期。 得浦江环抱,藏虬江生气 浩浩汤汤的黄浦江水,在陆家嘴外白渡桥处,汇合吴淞江之水之后,变得更加宽大浩泛。 浦江下游,对大杨浦做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环抱有情,生气汇集。相比之下,浦东的高桥地区则在黄浦江的弓背上,受到反弓的影响,不如杨浦生气汇聚。 黄浦江流至宝山,再汇入蕰藻浜之水,于吴淞口逆入长江。不过,在明代以前,古吴淞江才是主要的出海通道,黄浦江只是其支流,后经人工改道,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史称“黄浦夺淞”。关于这一点,在《上海风水大局》一文中已有详述。 作为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古吴淞江水域曾经极其宽阔。 控江路,杨浦区一条重要的干道,原来就在这片水域。其路名就取自南宋《云间志》中的一句话:负海控江。意为“负东海、控长江”。 “黄浦夺淞”为上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重新确定的上海水系中,被废弃的吴淞江下游古道被称为“旧吴凇江”,简称“旧江”,音讹为“虬江”。江湾地区,就是以虬江蟠曲于此而得名。现在的虬江,在杨浦区北部,仅存数段残留河道,但仍是区境内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古吴淞江虽已不在,但是几百年的河流的冲刷沉积,生气的流动,依然存在。随着高大的地标建筑增多,这些建筑犹如古时之高塔,截断气流,聚集气流,成就一片繁旺之地。 得浦江环抱,藏虬江生气,应该说,杨浦区的风水条件是极好的。 另外,我们以前分析过,上海坐东北朝西南,以黄山来龙方向为朝向,以太湖为明堂。龙脉倒骑逆结于龙柱附近,呈“回龙顾祖”之势。 杨浦区是上海的东北门户,也就是上海的坐山方位,即玄武位,是上海稳定的根基。 杨浦稳,则上海稳。近一百年,国民政府就曾选择以此为上海发展的根基。如果历史再多给大杨浦一些机会,这里或许已经成为市中心最核心的区域了。 曾经的“市中心” 历史上,上海素为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但真正步才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国际大都市,则是从上海设立租界开始的。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此后100年,上海逐渐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开埠之初,上海仅有50万人口。1910年的上海,则已是一个坐拥百万人口的大埠。 到1927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成立,上海已然成为全国第一大都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国民政府对上海抱有极大的期望,建立了“上海特别市”——这是上海首次从“省制”中脱离出来。 蒋介石亲临特别市成立庆典现场,并发言道:“上海特别市非普通都市可比,上海特别市乃东亚第一特别市。无论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无不以上海特别市为根据,若上海特别市不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问题,即不能有头绪。”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一个很尴尬的事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放眼整个上海城区,仅有闸北、南市(今属黄浦)两区是华界,其它地方全是租界。而闸北与南市,又被租界阻隔,互不相通。这一局面,被称为“三界四方”。 自上海开埠以来,租界的范围就不断扩张。 “越界筑路”,是租界当局扩张自己地界最惯用的伎俩。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西方势力助清政府剿击太平军,获得了在租界外修筑军路的权利,开越界筑路之先河。此后,租界当局便以各种借口,越界筑路,并在这些地方竖电杆、钉门牌、清丈土地、设巡捕房,变相行使管辖权,使之成为“准租界”。 为了防止租界当局越界修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于1928年4月,开始修建一条半圆形的“中山环路”,在市区的西部,南北走向(主要是今天的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这一段),既可以把租界“箍”起来,又能够沟通华界南部与北部。 但仅仅修一条路,是不足以与租界抗衡的。为长远计,上海特别市政府酝酿并实施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计划: 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以江湾五角场地区为市中心,建筑政府大楼、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试图在租界之外打造一个新的上海。 当时的五角场,还是一处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此处地势平坦,村落稀少,地价也便宜,方便改造;另一方面,也是想考虑到水路之利,未来在吴淞建设新港,成为驱动上海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市区幅员辽阔,西南接闸北、租界,东抵黄浦江,北靠吴淞。最核心的行政区域,左右对称,如同一个“中”字,市政府大楼、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等都在其中。以此为中心,向四个方向延伸出四条大路: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路名取“三民五权、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当时的翔殷路与淞沪路、黄兴路交口,只是一个十字路口。市政府在此处向西南方向开辟一条其美路(今四平路),可以直通繁华的租界,形成了五角场格局。 计划中,市中心区域的道路系统纵横交错,路名第一个字取自“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之一,次字为征国家和平兴盛的赞美字。如政立路、国定路、市光路等。 对于五角场地区来说,大上海计划无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而新市区,甚至俨然有“国都”之相。 在“中国建筑文艺复兴”的浪潮下,市政府、博物馆、图书馆等重要建筑,采取仿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其体量之大,不输故宫多少。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所以,为了避嫌,只能在色彩上下功夫,用“青天白日旗”的配色,即“白墙青瓦”。 不过,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大上海计划并未得到充分的实施。市政的财力不济,加之江湾地区在1932年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受到重创,大大延缓了计划实施的脚步。1937年,上海沦陷,大上海计划被永远地打断了。 如今的五角场地区,尚能看到不少在炮火中幸存的“大上海计划”旧建筑,独特的路名系统也沿用至今,供后人凭吊这一段尘封的历史。 百年“老工业基地” 众所周知,杨浦区因“杨树浦”而得名。杨树浦,既是河名,又是地名。 作为沪东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道,杨树浦西北起于东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 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沿黄浦滨江修建了一条道路,因通往杨树浦,命名为“杨树浦路”。19世纪80年代,又“越界筑路”,将之向东延筑至刚狄路(今黎平路)。这条杨树浦路,有“沪东第一路”之称。 杨树浦路的修建,使黄浦滨江岸线成为炙手可热之地。1882年,经李鸿章批准,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在此投产;1883年,英商又沿黄浦江畔建立了杨树浦水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座现代化水厂;1890年,官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国内首家机器棉纺织厂。 1894年,《马关条约》允许外商在中国设厂。直通租界中心,低廉又十分低廉的杨树浦路沿线,成为外商眼里的香饽饽。一时间,大量外资涌入,一座座工厂建立起来。 杨树浦一带,因此成为了上海近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至1927年,杨浦区境内有外资工厂57家,民族工业更是达到了301家。 由于杨浦区在上海的玄武方,玄武属水,又有浦江之利,自来水、船舶工业,以及水上运输、渔业相对比较丰富。如今,漫步杨浦滨江大道,杨浦自来水厂、上海船厂等,已经成为标志性景观。著名的“东方渔人码头”则是从上海水产市场原址上拔地而起。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杨浦区工业基础深厚,地域较广,大批大中型企业迁入或新建。杨浦区,就这样成了“老工业基地”、“上海制造”的重镇。 杨浦区工人众多。过去,社会上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闸北的流氓、虹口的黑道,侪不如杨浦工人阶级的拳头硬。” 一个个工人新村,曾在杨浦区落地生根,让住在简陋的棚户、厂房和旧式里弄的工人们有了栖身之所。其中,最早建成“二万户”,至少为三代上海人遮风挡雨。(“二万户”是一种两层住房,上下各有五间房间,底楼是公用厨房。上世纪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因此得名“二万户”。) 新村工人,一度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尤其是最初新村居民,多为劳模、先进工作者。所有当时有“一人住新村,全厂都光荣”的口号。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新一轮更新,杨浦区的大批工厂关停并转。20世纪以来,杨浦区渐渐撕去“老工业基地”的标签,走上一条转型发展的道路。 如果当年“大上海计划”实施顺利,假以时日,杨浦区或许早已换上一副新的面貌。但历史没有假如,只有现在与未来可知。 锁镇生气,振起罗星 过去,杨浦区的工业繁盛,是因黄浦江而兴。杨浦区未来的繁荣与提升,也离不开黄浦江。 黄浦江有一个特点,它虽是长江的支流,但水流的方向却是自南向北逆流入长江。这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大海潮汐的倒灌,海潮倒灌会导致盐碱化海水入侵,会冲刷堤防,会顶托河水导致水流变缓,泥沙沉积堵塞河道。 在风水上,阳宅开门放水,宅内的水口要逆朝外水,逆向则水气聚而不散,水聚则财聚。 对于上海来说,长江是外水,黄埔江是内水。 黄浦江环抱杨浦之后,东南向西北,逆流入外水长江,这样则聚水聚财。这种逆流,关系着杨浦地区,乃至上海地区的经济财运。 杨树浦一带,向来走在杨浦区发展的前列。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浦东的开发,杨浦大桥修建完成,如关锁之拦江,使大桥以南的黄浦江上游区域生气汇集。 但是,杨浦大桥以北的黄浦江上游,直至吴淞口,由于没有镇收,财进财出,来来往往,兴兴败败,并没真正焕发出黄浦江及虬江浑厚有情的生气。所以,如今杨浦的底蕴还没完全发挥出来。 若能有大型的地标锁镇,拦江收镇黄浦江下游之生气,可使之成为新生之上海头等区域。有两处特别重要。 第一处是吴淞口。 明代的吴淞口附近,曾筑有一座30余丈高的土山,位置大概在现在浦东高桥东北。土山上设烽堠,白日燃烟,夜间烽火,成为一处大型航标。这座土山,明成祖朱棣赐名“宝山”。 除了导航之外,“宝山”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工的罗星,可以收镇生气。 所谓“罗星”,就是水口截气之山。但并非所有水中之山都可称作罗星。逆水者为才是真罗星。逆水即上游头大,下游尾小,逆水而上,收水流之生气为真罗星。 横水者也是罗星,但截气效果差;顺水去的,即上游头小,下游尾大,则不属于罗星。 后来吴淞口的“宝山”沉于江中,空余“宝山”之名。 现在的长兴岛,则是前小尾大,顺水而去,只是顺水沙洲,不可作罗星之用。 未来如果能于吴淞口之滨,或者蕰藻浜与黄浦江交汇之滨,修建一个地标镇收生气,锁镇水口,则对整个杨浦,尤其江湾地区兴旺都会有极大的提升,对整个上海也都有风水上的利益。 第二处是复兴岛。 复兴岛,原本是一处浅滩,后来淤泥堆积加上人工填埋,形成如今的月牙形人工岛。复兴岛中部最宽处550米,是浦江内唯一的封闭式内陆岛。岛上有一栋日式别墅“白庐”,据记载,蒋介石离开大陆之前,曾在此短暂驻留。 复兴岛的风水地理意义非凡。处于地表黄浦江、地底老虬江之交汇处,是生气交汇之所,可收新江、旧江之生气。 另外,复兴岛前阔而尾小,逆水而上,是一处真罗星。但罗星以山石为上,沙洲为次。复兴岛只是一个沙洲,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来提升其作用,以镇收生气聚集于北外滩和杨浦区,使这些区域成为生气汇集,商居昌盛之地。这处地标的重要性,就如同东方明珠之于黄浦、陆家嘴。 杨浦区虽然不是上海文化之根,但却是上海工业发祥地,乃上海之坐山,上海稳定之根基。杨浦地底有虬江之余荫,地表有浦江环抱有情之生气,与复兴岛同起兴。 未来之整个杨浦的层次高度,尤其是杨浦大桥以北,五角场以东的兴盛,系于复兴岛之开发。复兴岛必须保持河心岛的态势,且忌成为陆地一体,一旦振起罗星,收虬江、浦江古今之生气,大杨浦将成为上海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之一。 作为”大上海计划“中出入市中心的门户,五角场对杨浦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下来,我们将揭开五角场的风水秘密,敬请期待!

大杨浦还会再次成为市中心吗杨树浦五角场新江湾城的秘密

文章TAG:上海市杨浦区世纪江湾周边规划上海上海市杨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