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长宁区 > 上海市地下空间总量,上海市从开埠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演变的历史是什么

上海市地下空间总量,上海市从开埠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演变的历史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4 11:14:07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上海市从开埠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演变的历史是什么

上海地铁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06年底,运营线路总长145公里,车站总计95座(不含磁浮示范运营线),覆盖徐汇、长宁、静安、黄浦、闸北、普陀、卢湾、虹口、闵行、宝山、浦东新区11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全年运送乘客6.49亿人次,日均客运量178.4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13%左右;单日最高客流量超过243万人次(9月30日)。早在1958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63年在浦东塘桥采用结构法用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试挖了直径4.2米的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1964年在衡山公园附近又开挖了代号为“6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因内径偏小不能行驶大型车辆而以失败告终。70年代末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1989年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1990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下铁道工程(新龙华站至上海新客站,即今锦江乐园至上海火车站)开工兴建。经过地铁工程建设者不解的努力,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第一条线路——一号线南段(徐家汇-锦江乐园)建成通车。1995年4月10日,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站-锦江乐园站)建成通车。 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出台 在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地质环境问题”院士咨询会上,一份由市规划局统筹的《上海城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摆到了公众的面前。按照规划,上海将打造一个以人民广场为核心的、涵盖轨道交通、越江交通、地下停车库、地下管沟和地下商业等多种地下构筑物的“地下上海”,与此同时,对世博会园区、五角场地区、静安寺地区、外滩地区、国际航运中心等重点发展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的研编工作也已然开展。 而仅仅是半年前,在今年5月举行的首届长三角咨询论坛上,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黄吉铭就上海市城市的空间布局、未来规划代表上海市政府发表演讲,当台下一听众质问这份蓝图是否包括对地下空间的规划时,黄当时还不无尴尬地说没有。对此番改变,当时的提问者,注册咨询专家、鑫胜企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倍麟不无感慨:这个规划虽然来得晚了一点,但是表明政府已越来越重视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也一直在关注着地下经济和地下商铺的发展。 他告诉记者,小到一个商厦,大到一个城市,在做规划时就必须把地下空间的开发考虑进去,忽视地下是短视的,等地面一切都搞好了,再发现空间不够推倒重来,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事。 黄浦区外滩保护开发过程中,就遇到了车位“瓶颈”。外滩十八号的负责人李永年告诉记者,由于在外滩和整个南京东路的规划中,没有考虑停车问题,现在如再建地下车库,真是“难上加难”。因此,李永年期望正在开发的外滩源能够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相比之下,美国泛太平洋集团董事长潘思源显得很有远见。他计划在上海打造一个最深的“地下商城”,在西藏中路、人民广场附近在建的泛太平洋广场将开发至地下六层。这个消息传出后,附近找上门来请求今后借处泊车的商家络绎不绝。 潘思源介绍,开发地下一层,其成本是地上一层的3倍以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笔决不会亏的投资。 各区政府开始重视 最近,上海市区一级政府纷纷开始酝酿地下商业的一些规划方案。 徐汇区政府有关人士称,他们欲用2-3年的时间在原徐家汇商圈所在地打造一个深达地下4-5层的地下商业城,此番举动的一个背景是未来徐家汇将成为地铁一号线、九号线、市域快速R3线3条轨道交通的大型换乘枢纽中心,交通轨道转变后对周围商圈经营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从中迸发的巨大商机更让人兴奋。 素有“雨天逛街的最佳去处”的徐家汇商圈,几乎任何一个稍成气候的购物场所都有地铁相连,据徐汇区经济委员会经济运行科的负责人反映,因不像人民广场那样有现成的大型民防设施做地下商城,故徐汇地下商业的主力军是地面大型商厦开发的地下楼层部分。这位负责人向记者坦言,虽然这里的商圈一直受惠于地铁经济,但“地下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深入的开发。在经营格局上,地下楼层多数还是做超市或停车场之用,功能较为单一。 作者: snly 2004-11-18 21:47 回复此发言 -------------------------------------------------------------------------------- 2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出台-地下购物广场成为热点 和徐家汇遥遥相望的东北角,在五角场,这儿将落成上海最大的立体式下沉广场———五角场环岛。未来的五角场环岛分五层,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带动整个五角场成为东北角的人流、物流和商流枢纽。 静安区商委主任陈惠泉告诉记者,静安寺地下未来有3条地铁交汇,商委已经委托专家开始作地下商业的整体规划,将来,和地面的久百城市广场、嘉里中心二期购物中心、越洋大厦购物中心形成互动之势。 规划连通是关键 虽然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开发正日益受到重视,但规划仍然缺乏整体和连贯,专家指出,规划连通可说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市政工程局管人行过街地道、越江隧道等基础设施类型的地下工程,市建委管地下管道建设和一般地下工程建设,市民防办管民防工程,这种多头管理带来的后果是,随着地下空间开发的频繁,工程间碰撞的机遇更多,所招致的损失肯定会进一步加大。如何理清、整合地下空间管理模式,将变得越来越必要,这对逐渐升温的地下开发起到推动和保护作用。 据悉,上海未来的城市地图会有两张,一张是地上的,一张是地下的,这是《概念规划》给我们描绘的美景,按目标的远近给出的时间表分别是2010年和2020年。要实现它,还有太多的事要立刻去做。 (部分数据由鑫胜企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提供) 2010年本市将建成“地下城网络” 外滩道路拟搬入地下 外滩地区的中山东一路等地面道路可能将被搬到地下,目前该设想正要制订相关规划,并已在进行国际招投标。昨天,在世界工程师大会———上海城市建设的现在与未来专场会议上,同济大学的束昱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语出惊人。 将建地下城网络 束教授在进行“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主题发言时表示,上海拟建立一个以人民广场为中心、四个分中心和八个重点区域组成的地下城网络。至2010年,上海将建成四通八达、包括地下和地上相关设施的500公里通道。争取进入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十大先进城市之一。 束昱向记者表示,四个分中心即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4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如四地区。八个重点区域即上海南站、静安寺、浦东张杨路、东方路、徐家汇、外滩、北外滩、世博园区。 ■人民广场 人民广场中心除目前已基本形成的较好的地下空间运用外,今后还将有部分功能在此聚集,除建立地下车库和一些公用设施外,这里还将出现一个电力隧道,高压线从郊区外围入地,进入地下电力专用隧道。 ■上海南站 上海南站将规划在地下建设一些大型商业、停车库、人行步道,使市民和游客通过地下人行步道能够快速地进出南站的如地铁、火车站等各个系统。 ■静安寺 静安寺将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地下车库,并在该地区大型建筑物间建设地下通道网络,使人们在地下各出口穿行就可以随意到达这些大建筑物,形成资源共享。目前该规划也已在制订中。 ■浦东张杨路东方路 浦东张杨路、东方路,将在目前地铁二号线东方路站的位置上建成一个中型综合轨道换乘枢纽,2006年,轨道交通六号线(浦东轻轨)、轨道交通九号线、明珠线二期(M4)和已通车的地铁二号线等4条轨道交通线将在此会合,实现同台换乘。六号线和二号线将在东方路站进行同台垂直换乘。地铁二号线和轨道九号线也将通过水平通道连接进行水平换乘,二号线东方路站的一号出口则将是地铁二号线和明珠线二期(M4)换乘通道的入口,经通道连接,乘客可从二号线直接进入四号线。 ■徐家汇 徐家汇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地下系统,将类似交通诱导标识不明之类,因当初缺乏统一整体规划带来的遗憾,在今后逐步完善。使一些尚未连通的系统逐步连通,使周边资源完全实现共享。 ■外滩 外滩地区则考虑将中山东一路等八车道车行道的地面道路搬到地下,目前该规划开始制订,已在国际招投标。 北外滩则在沿江建筑后退后,将城市相关设施转入地下,如将各种管线集约化、廊道化,全部入地。有关配套服务设施也将入地,如商业设施等。

上海市从开埠以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演变的历史是什么

2,基础信息撑起上海金土 土撑房

  上海,中国最大的城市,随着城市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一方面是土地资源显得越来越稀缺,一方面地产价值呈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在两者的矛盾与相互制约中,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依托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聚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再造流程”,以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为要求,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房地资源管理的融合渗透。      地方特色提速信息化      上海市的房屋与土地资源不但是“寸土寸金”,而且对上海地方建设的贡献也是起到了“黄金”般的作用。   要将这些“黄金”般的资源管理好,并且以此为基础,为社会各阶层的相关房屋、土地需求服务好,自然离不开信息化建设。不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房地资源的工作就难以适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难以适应房地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不能很好地为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冯经明在2008年4月曾指出,“从上海房地资源行业实际看,信息化已经成为加强行业管理、提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比如,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管好和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节约和集约用地水平,需要通过信息化实施落地化管理。又如,要加大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切实提升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质量,就需要通过信息化辅助决策。再如,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形势下,房地资源工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通过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将管理的多个环节具体化、明确化,对提升上海房地资源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据了解,自2005年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打破多年来在人员、框架和职责上的惯例,重新组建了信息中心,上海市房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纵深发展,不但各项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而且整体信息化建设推进力度也得到了不断加大。据介绍,上海房地资源局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局长亲任组长,所有副局长与部分处室的负责人都是这一小组的成员; 专门成立信息办,局办主任兼任该办公室主任,增强了对各业务部门与信息部门协调的能级; 成立信息中心,具体负责“金土工程”的建设,在体制上保障了信息化建设成为全局所有部门的重要工作。      基础数据成关键      自2006年开始,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动员全行业力量,出动1万多人,历时近1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清查”和“房屋调查”。在土地清查方面,全市累计完成外业调查面积6936平方公里,覆盖全市陆域面积; 内业判读地块188万个,对每一地块的实际用途进行了现场核实,建立了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建设用地、违法用地等基础数据库。在房屋调查方面,完成了全市近1万个街坊(村)全部房屋建筑的现场核对、外业修测、公房采集、大机数据清理及成果数据入库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房屋建筑的基础数据库。通过“两查”,基本摸清了上海市土地和房屋的总量、结构、分布等情况,完善了以“地、楼、房”地理信息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正是这两项“悄声无息”的工作,为上海市房地资源信息化建设打牢了基础。   上海通过“两查”,在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时,还有序推进了包括基本农田、开发区、房地产市场、物业小区、优秀保护建筑、旧区改造等在内的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在上述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按照1332的要求,确保各数据信息必须满足图属对应,符合落地化管理要求,配套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各项数据实时更新。”   据介绍,“1332”是指“一个平台、三条主线、三个层面、两个要素”。   “一个平台”,就是按照“上海市房地资源系统一个底板,市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和区县房地部门都是用户”的要求,不断完善“地、楼、房”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专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快建设和应用全市统一的房地资源数据底板。“三条主线”,就是按照“管理、办理、监测”三大主线,深入研究工作标准、办事流程、监测指标,着重建立和完善一门式窗口受理、三级审批和资料及时归档的运作机制,将各项行政业务行为的标准固化。“三个层面”,就是市局、区县局、房地办事处(房地管理所)重新梳理业务职责,在统一信息平台上实施业务管理。“两个要素”,就是所有的业务数据信息必须“落地”,所有的业务数据信息必须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主任宋唯认为,全市统一数据底版能为上海房地资源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这好比是摸清楚了我们自己的家底,现在都在谈科学决策,但是如果家里面的数据都不清晰,最后这个决策肯定是会有问题的。”   2008年年初,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就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用地、基本农田、开发区、违法用地等信息,实现了对建设项目供地范围落到基本农田、违法用地的强控制,对工业建设项目供地范围落到工业区以外的弱控制,增强了对供地监管的提前量和主动性。   宋唯说: “在我们这里,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块牌子是叫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另一块牌子叫上海市房地产测绘管理办公室。对基础数据的维护和更新,95%以上是通过测绘这个途径来完成的,而测绘的结果直接反映了房产和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这样可以及时地对基础数据进行更新,保证数据永远是鲜活的。可以预见,随着全市统一、现势的数据底板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类数据的综合利用将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势必促进房地资源管理越来越规范。”      数据与应用相结合      众所周知,信息化工作的一个核心就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托信息技术,从根本上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创新。由此看来,数据和应用是绝对不可分的,好的应用没有好的数据基础是没有用的,有了好的基础数据,如果应用没有及时对这个数据加以利用,加以更新,也是存在问题的。   为此,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遵循“数据共享、信息互通、业务贯穿”的原则,进行了原有应用系统的整合衔接和新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   目前上海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批覆盖房地资源主要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土地审批、土地执法、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有形市场、征地事务管理、开发项目网上申报与监测等系统。   据了解,这些应用项目都不是简单地对原有管理流程的电子化,而是完全按照“规范、透明、高效、便民”、利于监管的原则,颠覆原有的管理模式,再造新的管理流程。通过土地审批系统,实现了土地审批标准更统一、程序更规范、运转更高效,监管更有力。通过新开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预审等管理模块,推进了土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管理。通过房地产开发项目网上申报与监测等系统开发建设,初步打通了土地管理、商品房建设、房地产市场的信息环节,为加强房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积累了经验。   “在过去各个应用都只是支撑了各自单一的业务,从业务管理本身来说,各种数据之间有很多信息孤岛,实际上各个业务处室都是忙于日常审批程序,而对于自身管理整个行业如何创新,以及今后如何发展,为老百姓、为市场做些什么,都无从谈起。通过一系列应用系统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能有效遏制人为干预审批,不按规则操作,从而实施机器管人,实现阳光行政。”宋唯说。      一个中心   全揽指挥监测      02      通过“两查”工作,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通过对全市基层房地办事处(房地管理所)的垂直管理,大力开展人员到岗、业务培训、以及协同办公网络平台建设,构筑了市局、区县局、基层管理所三级管理架构,基本形成市局重在政策设计制定和监管、区县局重在组织协调和推进、房地办事处(房地管理所)重在具体操作落实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市局、区县局和房地办事处(房地管理所)在统一基础平台上协同办公。   与此同时,上海在集聚房地资源所有数据信息,构筑全市统一管理平台的基础上,遵循“分级负责、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一套分级发现、逐级报告、分类处置、统一反馈的指挥监测运作机制。   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指挥(监测)中心正式揭牌。指挥中心分为指挥大厅、运维大厅和呼叫大厅三大功能区,实现了信息积聚、信息展示、行业指挥监测(包括土地执法在线指挥、应急情况在线指挥)等功能。指挥监测中心汇集了全市的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审批、土地执法、房地产市场、在建项目、物业小区、保留保护建筑、旧区改造、地下空间等基础数据。上海市的土地管理、商品房建设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屋管理和地矿管理五大板块的业务信息全部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汇集到指挥监测中心。   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曹中初一边指着可以随时查询房地资源各类基础资料、统计数据、二维图表和三维地理信息,一边对记者说: “在这个指挥中心,发现、甄别、调绘、处治的管理机制得到了充分体现。指挥中心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核查、基层土地所网格化巡视和执法总队执法车辆日常巡查三个渠道,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然后基于完备的审批数据支持,通过内业比对分析,在两个工作日内对变化合法性做出初步甄别。接下来在五个工作日内,对确定合法变化的用地,及时分派给测绘机构作日常变更。而对疑似违法用地,马上提交执法总队,到现场进行执法调查。”   据了解,现在上海所有基层土地基层管理机构,都已派驻了信息员,将基层获得的数据输入,传达至上海房屋土地资源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每天,全市有34辆执法监察车在巡查,可以适时处理发现的问题。在指挥大厅,工作人员能通过GPS、GIS,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在指挥大屏上全程掌控执法监察车辆,一旦发现异常或接到举报,即可迅速调度周边车辆前去调查处理。这样就构建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管体系。   现在指挥(监测)中心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根据预先设定的业务指标重点开展对行业状态和行政行为的监控和管理,包括建设用地审批、违法用地处理、规划、计划执行、耕地动态变化、房价波动等。行业动态,包括审批事项是否按时完成,要件是否齐全,结果是否合规,违规是否及时处置等行政事项的监测。      打破传统服务大众      房屋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属于“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掌握着相对较多的公共资源,集中了相对较多的公权,工作不仅关系到行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此,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成立了房地资源行政业务办理中心,全面建设集行政审批、事务办理、信息采集和行政终端为一体、“既受又理”的综合服务平台。   记者从相关人士了解到,过去上海市各级房地管理部门,即充当着“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根据各个处室的管理职能,他们会提出一些管理模式和要求,但是与此同时具体怎么管法,还是由他们来制定,最后具体操作审批的流程也是他们来制定,这样在实际具体操作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据介绍,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成立了房地资源行政业务办理中心,着力建设规范、透明、高效、便民的阳光审批体系。以市局原有的 “一门式”行政业务办文制度为基础,加快对行政审批项目和审批流程的梳理。   “一是按照土地管理、住宅建设、房地产交易、房屋管理、地矿管理、综合管理六个板块,对项目数量、审批依据、受理材料、主办部门、审理时限、办理结果等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二是按照标准化、程序化、数字化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审批项目的标准、程序、要求、时限等,并对网上直接办理、窗口当场办理、后台协作办理、部门会审办理等审批模式进行了探索。”宋唯介绍说。   据介绍,目前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的阳光审批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格式化审批方式为主,减小审批自由裁量,将审批内容和审批标准固化,做到“五大统一”,即统一专业底板、统一受理口径、统一审查内容、统一审理时限、统一文档模板,力求审批落地化、数据标准化、流程规范化、文档统一化,实现阳光审批; 二是再造审批流程,将所有审批事项统一规范为直接办理审批、协作办理审批、“绿色通道”审批、网上办理审批; 三是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通过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网上监管,确保全市土地管理工作处于可控状态,审批系统具备多项监管功能,做到“网上监控”和“网上审批”同步。

基础信息撑起上海金土 土撑房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地下地下空间上海市地下空间总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