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长宁区 > 上海市科委余,上海科委网站是多少

上海市科委余,上海科委网站是多少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26 11:05:58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上海科委网站是多少

上海科委的网站是:http://www.stcsm.gov.cn/

上海科委网站是多少

2,张艳在复旦的简介

摘自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网站张 艳 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背景 2004.9-2008.1,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 2001.9-2004.7,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硕士 1997.9-2001.7,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本科 研究经历 2011.11-2013.3,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博士后 研究方向 气象及空气质量数值模拟;水域及陆地交通大气污染;气溶胶长距离输送;大气硫、氮及重金属沉降。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船舶排放烟羽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动态过程:数值模拟与在线观测”, 2017-2020;主持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AIS解译技术及排放模型开发”,2015.7-2017.6;主要参与上海市环保局重大项目“船舶排放特征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2015-201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航运排放对区域及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2011-2013;主持教育部新教师基金“考虑海表粗糙度的大气沉降模型的开发和应用”,2009-2011;主持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重空气污染形成的理化机制及影响因子的数值模拟研究”,2014-2016;主持江苏省AEMPC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长三角近海气溶胶的理化特性及来源解析”,2014-2015;主持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课题“交通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及技术方法研究(以上海为例)”,2014-2015;参与国家863项目“饮用水源地多目标水质”子课题“大气沉降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负责大气沉降模型开发,2008-2010。参与国家863项目“特大城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综合示范”子课题“大气污染事故风险场模拟及预测系统”,负责气象场模拟(WRF),2007-2012。参与国家环境保护局“长三角区域大气环境保护规划”之子课题“上海市大气复合污染特征研究”,上海市环保局项目,负责大气数值模拟(MM5-CMAQ),2005-2006,已结题。代表论文: Zhang Y, Xin Yang , Richard Brown , Liping Yang , Lidia Morawska , Zoran Ristovski,Qingyan Fu, Cheng HuangShipping emiss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air quality in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7.Liu Zhanmin, Xiaohui Lu, Junlan Feng, Qianzhu Fan, Yan Zhang (通讯作者), and Xin Yang (通讯作者). Influence of ship emissions on urban air quality: a comprehensive study using highly time-resolved online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Shanghai. Environem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6b03834. Accepted (Web).Tan Jiani, Yan Zhang (通讯作者), Weichun Ma, Qi Yu, Qian Wang, Qingyan Fu, Bin Zhou, Jianmin Chen, Limin Chen,2016 .Evaluation and Potential Improvements of WRF/CMAQ in simulating multi-levels air pollution in Megacity Shanghai, China.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10.1007/s00477-016-1342-3. On line (Web).Fan Q, Zhang Y (通讯作者), Ma W, Ma H, Feng J, Yu Q, Yang X, S K.W. Ng, Fu Q, and Chen L., 2016. Spatial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ship emissions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their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DOI: 10.1021/acs.est.5b03965 [J].Zhang Y(通讯作者), Mahowald N, Scanza R, Journet, E., Desboeufs, K., Albani, S., Kok, J., Zhuang, G., Chen, Y., Cohen, D. D., Paytan, A., Patey, M. D., Achterberg, E. P., Engelbrecht, J P., and Fomba, K. W.. Modeling the global emiss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trac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mineral dust [J]. Biogeosciences, 2015, 11(12): 5771-5792. (SCI)Tan J., Y Zhang (通讯作者), W Ma, Q Yu, et al., 2015. Impact of spatial resolution on air quality simulation: A case study in a highly industrialized area in Shanghai, China.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 (SCI, IF=1.2), 2015(6), 322-333 .张艳(通讯作者),战雯静,马蔚纯(通讯作者),余琦,陈立民,2015.长三角气象及空气质量场对地表资料的敏感性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62-574.张艳,范千竹,马会心,马蔚纯,余琦. 基于AIS的船舶废气动态排放估算软件【简称:ShipEmis】V1.0 ,2015,中国, 登记号2015SR221614.Meng, X., Q Fu, Z Ma, L Chen, Y Zhang, W Xue, J Wang, D Wang, H Kan, Y Liu. Estimating ground-level PM10 in a Chinese city by combining satellite data,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a land use regression mode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5), http://dx.doi.org/10.1016/j.envpol.2015.09.042 (in press)Ma Weichun, Liguo Zhou, Hao Zhang, Yan Zhang, Xiaoyan Dai(通讯作者), Air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estimations over a Chinese mega-city using MODIS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the case of Shangha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2016, 10(1): 38-48Scanza, R. A., Mahowald, N., Ghan, S., Zender, C. S., Kok, J. F., Liu, X., and Zhang, Y.: Modeling dust as component minerals in the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development of framework and impact on radiative forcing, Atmos. Chem. Phys. Discuss., 14, 17749-17816, doi:10.5194/acpd-14-17749-2014, 2014.Zhang Y., W Ma, L Chen, 2013. Influence of sea surface rough flow on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velocities.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24(5):877-886Zhao, M., Zhang Y (通讯作者)., Ma W., et al., 2013. Characteristics and ship traffic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air pollutants in Chinas largest por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64,277-286.Zhan W., Zhang Y (通讯作者), Ma W., et al., 2013. Estimating influences of urbanizations on meteorology and air quality of a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in Shanghai, China. 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 27:353-365.张艳,鲍文杰,马蔚纯等,2012. 超大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差异. 地球物理学报,4,1121-1128.战雯静,张艳(通讯作者),马蔚纯等,2012. 长江口大气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沉降通量.中国环境科学, 32(5)900-905.Zhang, Y., Q. Yu, W. Ma, and L. Chen, 2010.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inorganic nitrogen to the eastern China sea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marine biogeochemistry, Journal 0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5:D00K10, doi:10.1029/2009JD012814.(SCI)Zhang, Y., Q. Yu, W. Ma, and L. Chen, 2010. The Influence of Continental Outflows on the Marine Aerosol over Yangshan Is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One Episode with Heavy Air Pollution.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21(6):939-953. (SCI)张艳,余琦,伏晴艳,马蔚纯, 2010.长江三角洲区域输送对上海市空气质量影响的特征 分析.中国环境科学, 30(7), 914-923.Yu Q., Zhang Y., Wang X, Ma W. Safety distance assessment of industrial toxic releases based on frequency and consequence: A case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8(2-3):955-961.(SCI)浦静姣,张艳,余 琦, 马蔚纯. 上海地区O3与NO2时空特征数值模拟个例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2009(5):461-468Zhang Y, T. J. Wang, L. M. Chen, 2007. Using sub-grid scale method to quantify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sulfur in East China.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18(5):1051~1065. (SCI)王体健, 张艳等;利用次网格技术模拟华东地区大气氮硫沉降. 高原气象,2006,25(5).张艳,王体健等;典型大气污染物在不同下垫面上干沉降速率的时空分布规律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9(4).Wang T. J.,Y. Zhang et.al., 2003. Atmospheric sulfur deposition and the sulfurnutrition of crops at an agricultural site in Jiangxi province of China. Tellus B, 53, 893-900

张艳在复旦的简介

3,上海治疗打鼾哪家好

打鼾者还应预防感冒并及时治疗鼻腔堵塞性疾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1医院耳鼻喉科 ) 这是个不错的地方你看下吧  上海411医院是第二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着名高等院校的教学医院,是海军医学研究所的临床研究部。这为411医院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而医院自身也医院在"七五"至"九五"期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临床医疗成果奖百余项,承担上海市科委课题4项。这确保411医院的技术居于医学技术的前沿位置。

上海治疗打鼾哪家好

4,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国内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实验室都开始转向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WISDOM实验室)、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些实验室。 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是在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而成。 2004 年 1月,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通过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被批准筹建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5年9月,上海市科委主持召开验收会议。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复旦大学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以满足社会和国家的信息技术需求,顺应信息处理技术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准则,营造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学术和研究环境,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实验室坚持对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前沿性和尖端性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积极承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优秀人才。通过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开发,将本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际一流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 南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NKU,IIPLab)成立于1998年,隶属于南开大学软件学院。实验室主任为黄亚楼教授,研究人员包括孙凤池博士、殷爱茹博士、谢茂强博士、师文轩讲师、王超博士、邢树松博士、苑晶博士等8名教师。实验室现有8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文本挖掘与网络检索、智能机器人控制、移动机器人导航、多机器人协调、嵌入式系统、生物信息处理、中间件技术与交互式设计等领域。实验室近年来完成了国家863计划、攀登计划(B)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课题、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并在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系统领域发表论文90余篇。黄亚楼教授1992年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工业机器人操作力控制实验系统GRAFC,1990—1994年作为主要研究开发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双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微驱动机器人系统及应用的研究,1996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用于显微操作的高精度机器人系统,1996年开始从事带拖车的移动机器人研究,199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带拖车移动机器人实验系统;1996年始开展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主持设计开发了数据挖掘软件系统RoboMiner和Infox,并在银行信用卡信息分析、民航收益管理研究、运动员体能测试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历年来,实验室研究生多次参加IROS、ICMLC、WCICA、WWW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在实验室学习的本科生、研究生多人参加各种竞赛,获得优异成绩。本科生高杰等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2001年获得第七届挑战杯三等奖;2003年,在黄亚楼教授指导下,刘菁菁、吴方浩、李栋、李斌四人合作完整DJ DreamFactory,获得微软创新杯全国第一名。2002年、2003年,孙凤池博士连续指导本科生参加全国机器人灭火竞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2005年黄亚楼教授、孙凤池博士、谢茂强博士指导本科生作品,在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2006年1月,师文轩老师指导本科生参加IBM软件大赛,获得“最佳应用奖”和设计开三等奖;2006年6月,孙凤池博士指导本科生参加微软全球嵌入式系统大赛,从8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0名,获得微软资助赴美参加最终决赛;2006年8月,孙凤池博士指导的学生参加Intel嵌入式大赛,获得三等奖。实验室博士生徐君获得2005年度“微软学者奖”,博士生刘菁菁获得2006年度“微软学者奖”,同时有多名研究生获IBM奖学金等奖励。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与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合作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研究,与日立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信息泄露检测方面的研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前沿的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其宗旨是创立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协作的学术研究环境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其目标是在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实验室研究方向有:知识网格、智能科学、大规模知识处理、自然语言理解和翻译、基于图像的人机交互、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理解、大规模高维数据可视化等。实验室的发展目标:面向学科发展需要、未来国家发展需求,加强智能信息处理中重大基础性问题的探索,努力在若干方向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加强标准研制工作和专利申报工作。努力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自由探索的文化。进一步增强重要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目前实验室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科技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互访,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任主任:陈熙霖研究员;副主任:曹存根研究员。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南宁院士;副主任:诸葛海研究员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处理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与合作的学术和研究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承担国际、国家信息处理方面的科研项目任务,大力促进和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交叉,为研究人员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的保证。目标是在智能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技术的前沿有重要创新,为国家信息技术的长期发展积累知识、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学术研究、交流以及高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和应用中心。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所研究的方向非常广阔,也都是新兴学科,正处于上升期阶段,所以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信息处理联合实验室是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校级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为丁世飞教授,研究人员包括雷小锋博士、聂茹博士、陈伟博士、许新征讲师、王莉讲师、孙统风讲师、张谨讲师等7名教师。实验室现有4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并有部分本科生加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负责人丁世飞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同时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高级会员等职;担任国家“863 计划”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著名杂志 Information Sciences(INS)、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JI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IEEE TFS) 以及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其中已被 SCI收录10篇,EI收录31篇,ISTP收录27篇。实验室现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开展粗糙集理论、粒度计算、支撑向量机、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图像内容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实验室的重要合作者与依托单位之一,史忠植研究员领导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实力雄厚,研究基础强。主要从事智能科学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包括智能主体、 机器学习、 神经计算、认知科学等, 以及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应用技术与系统的研究, 主要有知识工程、智能决策系统、 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探索智能科学、智能信息处理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近年来,实验室与中科院计算所智能科学实验室展开了全面的合作交流,包括合作申请国家级项目、申办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选送在读研究生到计算所交流学习等。实验室热诚欢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同时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 大连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又叫WISDOM实验室,一方面它涵盖了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别是:互联网科学(Webscience)、智能计算(Intelligent computing)、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数据挖掘(Datamining)、优化算法(Optimization algorithm)、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本实验室的宗旨,即把本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都培养成为智慧的人。有大智者必有大德,用智慧点亮我们的人生。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前身为智能计算和信息处理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最早成立的实验室,发起人为软件工程系主任张宪超教授。目前教师队伍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均具有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这是一支年轻有为,朝气蓬勃的团队。我们认同Google公司算法为先的理念,以雄厚的算法基础为根本,以推动智能信息处理学科发展为己任,有勇气挑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任何世界级难题。成立6年来,本实验室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横向项目若干项,承担科研总经费近200万。在多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包括解决算法领域2个持续几十年的世界级难题,证明1个重要结论和1个猜想的部分结论。在InformationProcessing Letters,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和COCOON,PAKDD,AJCAI等著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张宪超老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并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大连市优秀IT教师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等。实验室老师还获得市、校级奖励多项。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或在本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多数获得优秀毕业生等各种奖励,均就业于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出国深造,其中2009年应届毕业生已经有4名同学获得国家公费出国的资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本实验室的室训是“智志致至”,它激励每位成员在这里格物致知、自强不息,正心修身、厚德载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由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拨款于2008年10月建立,致力于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验室现有科研教师11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博士以上学历4人。实验室具备由两台由IBM system x3850 m2高性能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搭建的集群环境和高配置个人电脑20余台,能为数据的存储、分析处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服务;实验室通过校园网接入Internet/Web,有良好的进行Internet, DS,NL和DM集成的实验条件。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智能计算,并由具有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带领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在JAVA、.NET和C++三个方向组成的开发团队完成了多个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设计开发,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项目设计开发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在算法分析和思维创新方面的能力。 实验室近年应用软件项目集中在以下方向:气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防雷业务集约化平台、雷击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系统、应急指挥辅助系统、GIS应用系统、网络化安全监控集成系统。 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的前身是2004年批准成立的新疆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应用光学与光电子实验室”,后经发展并整合又更名为“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本实验室经过新疆大学“211工程”15年的建设,在科学研究、科研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和实验室条件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实验室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51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近三年本实验室共获得的科研总经费为1926.68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1172.1万元。近五年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科技部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90多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95篇,取得3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近三年获得5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新疆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是自治区目前唯一从事信号传输与处理研究的专业实验室。本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而新疆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单位。同时本实验室的研究学科领域也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关系极为密切且存在学科交叉。新疆大学是自治区唯一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其研究生学位点的高校。本实验室在国内光波导传感器技术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室的特色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既有电子信息学科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又结合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既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开发出了一批信息技术产品。第二,本实验室也具有地方特色。研究领域中的语音信息、图像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研究中的许多部分,就是根据新疆本地区多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和解决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突出问题。

5,近20年 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新技术

windoes窗口系统
计算机技术领域拥有三个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并行处理、高性能计算机及容错计算、计算机设计、vlsl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的故障诊断和测试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研制出了自强200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领域内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上海高校网格技术e-研究院的依托单位。多次主持或参与主持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以数据库和知识库、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其中不少论文被engineering index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 检索,出版过许多教材和著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国内外公司与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了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等。计算机学院所开设的课程能很好地反映目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学院有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4余人,副教授30余人。在读本科生1500多人,在读研究生近200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上海市科委等重要科技项目及大量的企事业委托项目,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 本领域面向企事业单位,招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加深计算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工作能力,培养既懂其他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人才。 一. 主要研究方向 1.并行处理 2.高性能计算 3.容错计算 4.计算机网络 5.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6.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7.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8.计算机网络 9.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应用。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容错计算、光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 网格计算 02. 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 03. 容错计算 04. 光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以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方法、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知识工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软件的多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获得过多项部、上海市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部分被sci、ei和istp收录。出版过多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 一.研究方向 01. 软件工程 02. 软件形式化方法 03.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4. 知识工程 05. 算法设计与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图形学与cad、 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专业拥有有影响力的学术梯队和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以及智能学习信息处理研究室。 本专业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的重要项目及大量的企事业委托项目,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余篇,经费充裕。本专业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一.研究方向 01. 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 0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03. 图形学与cad 04. 计算机网络 05.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6,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技术领域拥有三个硕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并行处理、高性能计算机及容错计算、计算机设计、VLSL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的故障诊断和测试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研制出了自强2000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领域内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上海高校网格技术E-研究院的依托单位。多次主持或参与主持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以数据库和知识库、软件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其中不少论文被Engineering Index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 检索,出版过许多教材和著作。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国内外公司与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了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等。计算机学院所开设的课程能很好地反映目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学院有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4余人,副教授30余人。在读本科生1500多人,在读研究生近200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上海市科委等重要科技项目及大量的企事业委托项目,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 本领域面向企事业单位,招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加深计算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工作能力,培养既懂其他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人才。 一. 主要研究方向 1.并行处理 2.高性能计算 3.容错计算 4.计算机网络 5.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6.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7.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8.计算机网络 9.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重要专业。本专业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应用。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容错计算、光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等。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研究方向 01. 网格计算 02. 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 03. 容错计算 04. 光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本专业以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方法、数据库和数据挖掘、知识工程、算法设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软件的多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获得过多项部、上海市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部分被SCI、EI和ISTP收录。出版过多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 一.研究方向 01. 软件工程 02. 软件形式化方法 03.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4. 知识工程 05. 算法设计与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图形学与CAD、 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本专业拥有有影响力的学术梯队和多媒体研究开发中心以及智能学习信息处理研究室。 本专业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系统及应用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的重要项目及大量的企事业委托项目,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余篇,经费充裕。本专业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一.研究方向 01. 人工智能与知识处理 0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03. 图形学与CAD 04. 计算机网络 05.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委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