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肯定是真的啊,至于眉山市是我国哪个省的人移民,还真不好因为移民的时候都是分散移民,四川主要是湖南和湖北的移民最多,所以叫“湖广填四川”。在此科普一下,也许很多人以为“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指的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其实清朝时期的“湖广”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不含广东和广西。
1、湖广填四川是不是真的,眉山市的人是我国哪个省的人移民过来的?
“湖广填四川”肯定是真的啊,至于眉山市是我国哪个省的人移民,还真不好说,因为移民的时候都是分散移民,四川主要是湖南和湖北的移民最多,所以叫“湖广填四川”。在此科普一下,也许很多人以为“湖广填四川”中的“湖广”指的是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其实清朝时期的“湖广”指的是“湖南和湖北”不含广东和广西,明清时期湖南和湖北属于“湖广行省”简称“湖广省”,当时的湖南和湖北有湖广总督,而广东和广西有两广总督,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大家不要搞错了,此外,“湖广填四川”的主要移民大多是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人口。当然也有其它周边省份的人口,比如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等省的少部分人,以前我也回答过这个问题,有网友说从族谱上看到自己是广东客家人,说明四川也有广东的移民。比如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他也是“湖广填四川”时期的移民,在其《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提到其祖籍为广东韶关,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四川南充市仪陇县马鞍场,
2、有人说湖广填四川,那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方言转化来的吗?有何依据?
说四川话是从湖广地区的方言转化而来,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现代四川话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源自“湖广填川”,而是建立在长期、多次中原移民、同化的基础之上。常言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因为深处我国西南,且盆地四周被高山环绕包围,所以历史上长期不属于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这一点从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区别就能看出,
那以此类推,四川盆地内的语言体系,肯定也应该像山西“晋语”那般自成一系。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当前四川话的格局非但没有独成一系,反而非常接近于普通话,这一点我们从很多四川方言版影视配音、恶搞视频,在全国各地播放基本都能听懂就能看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与历史上四川境内发生的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入有关。
第一次人口迁徙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发生了著名的秦灭巴蜀之战,秦国灭蜀之后为了能将蜀地变成进攻楚国的粮草基地,先是将“古巴蜀人”驱赶到了南越一带,然后将大量中原人迁入到川蜀地区,而与中原人口一起到来的就是北方文化以及中原方言,这次事件,通常被看作是北方方言第一次影响川蜀。第二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三国两晋时期,
三国时期,随着刘备从荆州入主川蜀,不仅带来了大量士兵以及文武百官,更是有很多平民也随之迁入了蜀地,史书描述有“十万之众”,这再一次促进了川蜀与中原方言的融合。这一时期的川蜀方言,基本已经与中原地区极为贴近相似了,为后期四川方言形成再次夯实了基础,第三次人口迁徙是唐朝。中晚唐时期,随着国力日渐走向衰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相继爆发,
为了躲避中原战事,大量中原人口迁入川蜀,甚至连唐玄宗、唐僖宗都曾去过四川避难,当时川蜀地区一度成为权力中心,很多学者、诗人都汇集四川,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原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再次融合。第四次人口迁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川”,实际上,湖广填川与著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并不是局限在某个特定时间,而是断断续续持续了几百年。
这一人口迁徙事件,从元朝末期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从根儿上彻底将川蜀方言改变成了现代四川话,首先是元末明初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有湖广一带的部分红巾军攻下了川蜀,并在川蜀扎根,自立为王建立了大夏政权,这一时期进入川蜀的起义军至少有十几万。再加上湖广地区的战乱难民也随之迁入川蜀,使进入川蜀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0万,这基本就是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