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割须弃袍的故事,割须弃袍的故事:曹操的军队和马超的军队在潼关首次交锋,马超勇战三将,大败曹军,曹操连忙奔逃;马超率兵追赶,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曹操为了隐藏自己,于是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慌忙逃命;就在危急之时,曹洪及时赶到,保住了曹操的性命。
1、曹操杀了马腾,黄奎之后,以为西凉无忧,便听从谋士陈群的意见再次讨伐东吴。东吴派鲁肃向荆州的刘备求助,于是诸葛亮修书给马腾之子马超,晓以大义。2、马超便与马腾结义兄弟韩遂商议兴兵报杀父之仇。于是带领手下侯选、程银等八名武将,二十万士兵杀奔长安来。3、曹操派曹洪、徐晃把守潼关,期限十日,结果曹洪性急,到第九日失去了潼关,曹操亲自带兵与马超韩遂对峙,结果马超英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4、曹操败退后坚守不出,马超则不断有羌族士兵加入,曹操反而高兴。曹操与谋士商议派兵偷渡渭水,绕道马超之后,截断其归路,韩遂献计说等曹操士兵渡到河中间的时候可以攻打。5、结果曹操惨败,折了许多士兵,自己也受困,幸好有许褚保护,才安全渡河。曹操猜测第二天马超还会来,就挖了一些陷阱,马超中计,韩遂被困,幸亏有庞德救出。最后损失了两名武将,一些士兵
割须弃袍的故事:曹操的军队和马超的军队在潼关首次交锋,马超勇战三将,大败曹军,曹操连忙奔逃;马超率兵追赶,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曹操为了隐藏自己,于是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慌忙逃命;就在危急之时,曹洪及时赶到,保住了曹操的性命。割须弃袍的意思“割须弃袍”一词用来形容因为战败落荒而逃、落魄狼狈的样子。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丢盔弃甲、弃车保帅。割须弃袍的出处割须弃袍出自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3、三国时期是谁在哪场战斗中打得曹操割须弃袍?楼主你好,我是一个非常热爱三国的人,我来替你回答。曹操“割须弃袍”是指:当时曹操手下文将钟繇丢了长安之后退守潼关,上书给曹操,然后曹操派曹洪、徐晃两个人去帮助钟繇守潼关,曹操让他二人在10天之内守好就可以了,曹洪生性鲁莽(和张飞差不多,性子急),徐晃很冷静,但是在第9天的时候被马超,马岱西凉兵用计谋打败,于是逃回去向曹操复命,曹操大怒,于是亲自带领部队去夺回潼关,去了之后看见马超,勇猛无敌,马超还说曹操杀了他全家,今天要在此地方活捉曹操,吃曹操的肉,于是马超杀像曹操,曹操派于禁、张郃、李通出去抵挡,纷纷战败,此时西凉兵杀来,曹操大败,曹操身穿红袍,长胡须,逃跑时,西凉兵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于是曹操脱掉红袍,西凉兵又大叫,长胡须的是曹操,于是曹操又割掉胡须,就样样逃跑了....哈哈,后有诗人说: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这就是曹操“割须弃袍”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