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的重要原因。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
1、有人说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为什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600字,阅读需2分)方言是历史文化的突出表现,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无疑问,在文化上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与湖北黄冈地区的方言,不仅很多发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语都是通用的。更能说明这两地之间有文化方面你的关联,一个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历史上,两地有过移民往来。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黄冈迁往四川,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湖广迁四川”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在历史上有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元代末年,战火四起,元军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锐减。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
正如当时人记:“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第二次“湖广迁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这个说法值得慎思。张献忠这个地方一霸,只能尽可能的维护好地方的人口与发展,像刘皇叔一样爱民,才是割据政权正常的表现,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杆司令,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张献忠,掩盖其铁蹄蹂躏蜀中之事。
蜀地经此战乱,又一次人口锐减,清初为了发展农业,鼓励周边省份迁入四川,湖广是最大的人口迁出地。有学者根据《光绪广安州新志》中移民记载而统计出:“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正是这一次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带上了湖广的味道,这也正是题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的重要原因。
2、湖北鱼面是怎么做的?怎么做比较好吃?
你好!我是楚香村,一个爱生活爱美食的宝妈!湖北是千湖之省,又称“鱼米之乡”!足以见得湖北的水产特别丰富,鱼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湖北特产中的精品,鱼面就是湖北人民用鱼肉制作出来的一种类似于面条的食材!湖北地大物博,我也不能确切的说哪个地方的鱼面最正宗。我的老家在黄石,我们本地也有过年做鱼面的习惯,制作方法上可能与其他兄弟地区的鱼面稍有差别,但是一样鲜香有嚼劲,
下面分享一下我们这里的家庭是如何制作鱼面的。食材:青鱼、红薯粉、面粉调味品:食盐、步骤一:将青鱼宰杀后,沿着背部的脊骨卸下两片鱼肉,再将鱼刺和鱼皮去掉,洗净两片白肉,沥干水分备用。步骤二:将鱼肉放入绞肉机搅成细腻的鱼茸,将鱼茸放进大盆里,加入适量盐、料酒和香油,搅拌均匀。步骤三:然后加入适量红薯粉和面粉,红薯粉、高筋面粉比例大约是二比一,面粉和鱼肉的比例相同,
步骤四:将所有配料揉成一个光滑面团,饧上半小时。面板上撒上适量的面粉,取适量的面团,将面团擀成一个薄薄的完整的圆形,步骤五:锅中烧开水,将擀好的面皮放在蒸屉中蒸三分钟左右,取出放到一旁凉至常温。将凉至常温的面皮卷起来,用一个重物压起来,步骤六:等蒸熟的面皮拿在手里不会自动散开后就可以切了,切成三厘米左右的宽度。
放在竹筛中晾晒至手感微微发硬即可,现在镇上有专门从事鱼面加工的,有专业的机器,好多人图省事都自己带材料来加工鱼面,支付一些加工费即可。做好的鱼面可炒,可蒸、可炸,可以下火锅,还可以像煮面条一样的煮着吃,但是不会像面条久煮糊锅,因为加了红薯粉的原因,煮的再久的鱼面都不会粘稠糊锅,也是因为加了红薯粉的原因色泽上没有鱼丸那么洁白无瑕,但是口感比鱼丸有嚼劲,鱼丸和鱼面相比,我更喜欢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