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宁夏 > 石嘴山市 > 古代计时单位,什么都是我国古代地的计时单位

古代计时单位,什么都是我国古代地的计时单位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20 14:44:35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什么都是我国古代地的计时单位

更,伏,
时辰
一个时辰,一柱香,一盏茶

什么都是我国古代地的计时单位

2,古代时间单位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一说为0:00~2:00,以此类推)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晚上7点-9点为一更,   9点-11点为二更,   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1点到3点为四更,   3点-5点为五更.

古代时间单位

3,古代计时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我不知道古时的最小计时单位,找到了现代的最小计时单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飞秒(femtosecond)为千万亿分之一秒,10 ?? 15秒或0.001皮秒(1皮秒是10^-12秒)。在一飞秒中光可以在真空内传播0.3微米,可见光的振荡周期为1.30到2.57飞秒。通过对飞秒的研究,除了揭示自然科学的奥妙之外,还促进了新型“飞秒激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飞秒激光是一种周期可以用飞秒计算的超强超短脉冲激光。它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实验手段与物理条件,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每时每刻都在快速地运动,这是微观物质重要的基本属性。飞秒激光产生后,人类能够在原子和电子的层面上观察到它们超快运动的过程并加以利用。在高强度飞秒激光的作用下,气态、液态、固态物质会在瞬息间变成等离子体。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电子束碰撞,能够产生X射线飞秒激光、射线激光以及正负电子对。此外,利用飞秒激光能够有效地加速电子,使加速器的规模得到上千倍的压缩。高功率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中子,实现激光受控核聚变的快速点火。高功率飞秒激光可以将大气击穿,从而制造放电通道,实现人工引雷。避免飞机、火箭、发电厂因天然雷击而造成的灾难性破坏。飞秒激光用于切割易碎的聚合物,不致改变其重要的生物化学特性。在汽车制造和重型设备加工中,利用飞秒激光可以更好地加工发动机喷油嘴。由于飞秒激光具有快速和高分辨率特性,它在病变早期诊断、医学成像和生物活体检测、外科医疗及超小型卫星的制造上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飞秒激光甚至可用于基因疗法,德国科学家用它在老鼠的细胞内进行试验,现已取得显著的成果。美国加州一家公司研制的飞秒激光视力矫正系统,现已完成了2万次手术,为患者带来了福音。有的科学家发现,利用超短脉冲激光能去掉牙的一小块,而不影响周围的物质。一种无痛、且可保护周围健康珐琅质的超短激光牙科术,正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
一盏茶5分钟 一刻15分钟 半个时辰 1小时
最小计时单位0.01秒
至迟从东汉时起,人们就利用漏壶上的刻度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虽然百刻制存在着与十二时辰换算不便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实行最久的计时方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等改革尝试,但是都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直到明末时欧洲天文知识传入中国,九十六刻制才逐渐被接受,并在清初形成制度,沿用至今。另,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概念意义上的:刹那就是最小的单位。

古代计时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4,古代计时法

欧美的应该和现在差不多不变吧  找了一下古代的计时方法和计时单位  楼主参考下  何谓十二时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二十三点至一点 子时 丑时 一点至三点  凌晨三点至五点 寅时 五点至七点,卯时  七点至九点,是辰时 九点至十一点,巳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午时 十三点至十五点 未时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 十七点至十九点 酉时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戌时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亥时 24至3子时  古代计时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2]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原发布者:卡萨布兰卡996古代计时方法“时辰”古人最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也称“时辰”。他们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一个“时辰”取名,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时辰”从子时(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开始,到亥时(相当于夜里九点钟到十一点钟)结束。古人说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刻”古人计时也说“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和漏壶。日晷是在一圆盘当中垂直竖立一杆,利用阳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动来记时,并以盘上刻痕为时间标记,即所谓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壶计时,一昼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在时间长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现在说的十五分钟。“一盏茶”、“一炷香”明清小说中常用“一盏茶”和“一炷香”来表示时间。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所以用喝茶的时间来计时是很自然的。古人称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为“盏”,所以才叫做“一盏茶”时间。寺庙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烧香又是寺庙里最常见的宗教仪式,所以燃烧“一炷香”的时间也成了人们常用的表达时间段的用语。“一歇”、“半歇”“歇”也是古人表示时间的用词,有“一歇”和“半歇”的说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会儿”的意思。例如《水浒传》十五回,说阮小二哥几个把“三只船厮并着划了一歇,早到那箇
文章TAG:古代古代计时计时单位古代计时单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