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陪都——长安、邺城、许昌、谯城曹魏是第一个推行【五都制】的中国古代政权,长安、邺城、许昌、谯城便是曹魏的四大陪都,这四大陪都分别担负起曹魏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军政任务,尤以长安、邺城的地位最为突出,许昌和谯城则因为一个是汉献帝的帝都、一个是曹操老家所以才被重视,其城市本身的战略价值并没有寿春、合肥、襄阳等东南、南部城市更重要。
1、三国许昌在哪里?
许溯华夏千古都,昌临故土城。三国时期的许昌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又被称为莲城,管辖两个市辖区,两个县级级市并且有两个县,总面积达到4996平方公里。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厉兵秣马,成为一方诸侯,逐鹿中原,通过截获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征吕布、灭袁术,战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曹魏政权。三国时期的许昌属于当时的哪个州,笔者认为,当属于豫州,
首先对比地图难发现,三国时期的许昌属于豫州。曹操发源于许昌,四处征战,当时的许昌属于颍川郡、豫州,当时的长社县、颖阴县、许昌县、鄢陵县都属于颍川郡,三国时期许昌位于现在许昌市东南十五公里左右,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达许昌,当时许昌被称为许县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丞相的职位,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受禅让称帝,就是在许县,因为曹魏的根基昌于许县,于是曹丕把许县改名为许昌,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其次许昌市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董卓祸乱朝纲,迁都长安,洛阳也化为一片废墟,而曹操把汉献帝迎接但许昌,扩建了皇宫府邸,人口也是当时最多的城市。武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当时的农业发展最快,曹操有在此处大量屯田,发展经济,许昌成为当时曹魏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成为曹操重要的粮草基地,物资供应站,最后许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2、三国时期,魏都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三国时期的【魏都】,也就是【魏的国都】,曹操创建的【魏国】与曹丕开启的【魏朝】,先后有两处【国都】,它们都可以被视为【魏都】,曹操魏国国都——邺城曹操虽然始终没有称帝,但曹操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所受封建国的【魏公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拥有独立朝廷、官僚、宗庙、疆域、国都的【异姓诸侯国】,也就是说曹操在公元213年以后有两个身份,他既是汉朝的丞相、也是魏公国的君主。
此时的【魏公国】,以河东、河内、魏郡、赵郡、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魏公的封国疆土,以魏郡邺城为国都,也就是说,213年以后的魏公国在河北平原以及山西南部享有独立于汉朝的治权,体制与汉初东方诸侯国相仿,但实权又远超汉初诸侯国,公元216年,【魏公国】更是被升格为【魏王国】,曹操距离天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曹丕日后也是凭此位阶方才称帝的,魏王国的国都依然在【邺城】。邺城位于如今的河北省邯郸市辖下的临漳县南部的邺城镇,现有邺城博物馆、金凤台遗址等已建成的景点可供参观,并且当地正在规划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见下图),曹丕魏朝国都——洛阳公元220年,曹丕在关羽败死、曹操去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之后,代汉自立,并建立【魏帝国】,这个【魏帝国】也被史家称为【曹魏】与【前魏】,实际上也可以被称为【魏朝】。
曹操晚年为了应对刘备、关羽在汉中与襄阳“搞事情”,把自己的常驻地迁往洛阳,所以我们看到曹操晚年几乎都是在洛阳办公,并且最终也死在了洛阳,曹丕继任魏王与汉相之后,便顺水推舟地代汉称帝,并且定都洛阳,从此,洛阳成为曹魏帝国的帝都所在。不过,曹魏的洛阳城并不在今天的洛阳市区,而是在洛阳市区的东郊,白马寺镇的东边,紧邻偃师辖区,
在这里有一大片汉魏洛阳城遗址保护区,现已发现北魏时期的永宁寺塔基、阊阖门基址、太极殿遗址、西阳门遗址以及金墉城遗址、东北城墙遗址。等考古工作完成后,这片区域估计也会开发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形式,向公众开放,魏朝陪都——长安、邺城、许昌、谯城曹魏是第一个推行【五都制】的中国古代政权,长安、邺城、许昌、谯城便是曹魏的四大陪都,这四大陪都分别担负起曹魏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军政任务,尤以长安、邺城的地位最为突出,许昌和谯城则因为一个是汉献帝的帝都、一个是曹操老家所以才被重视,其城市本身的战略价值并没有寿春、合肥、襄阳等东南、南部城市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