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关,又称“回魂夜”或“三七”。人死后烧七个七的讲究情况在古代,人死后能做到烧七个七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而多数平民百姓最多只能做到烧一个至三个七,而内容也是五华八门,各有不同,六个七又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三七是家人与亲人最后的道别日子,后来,有了烧七个七的习俗后,这七天便被人们称为头七或一七。
1、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民间流传的人死后烧七个七,究竟是指哪七个七,又有哪些历史渊源和讲究呢?人死后烧七个七的历史渊源在古代较早的时候,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基本采用“手指探鼻息之法”,也就是将手指放在人的鼻孔下方,感觉有没有气息。一旦发生没有进出的气息,便视为死亡,并会即时下葬,但是,后世人们都知道,鼻孔没有气息,并不等于死亡。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神医扁鹊的一段经历,才使人们改变了这一人死即下葬的习俗,并因此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路过虢国时,正赶上太子大丧,经询问老百姓,才知太子身体一直都很好,但不知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毙了。好奇之下,扁鹊根据老百姓的讲述,对太子的症状推理一番后,竟然发现太子可能并没有真死,
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说明来意。当时,国王正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悲伤之时,听闻神医扁鹊来意,立即命其检查太子的“遗体”,随后,扁鹊拿出针石刺激太子身上的穴位,片刻功夫,太子先是手指动了动,接着又慢慢睁开眼睛醒了过来。因此,扁鹊活死人的神医之名迅速传遍了各列国,而这一天正好是太子“死亡”的第七天,自此,人死后在第七日会有机会复活的说法便在民间流传了下来,而停尸七日后入棺下葬也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后来,有了烧七个七的习俗后,这七天便被人们称为头七或一七,那么,另外六个七又是怎么来的呢?到了南北朝时期,每遇丧事,大户人家因修建大型墓室造成灵柩长时间停放,这才逐渐兴起了超度亡灵习俗。而在这一习俗中,某些教派为了提升自身在民间的影响力,以便收取更多的香油钱,便将六道轮回的传说融入了烧七个七的丧葬习俗中,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文化渊源传说,在某个教派中,“七”既指“东、南、西、北、上、下、中”的周天全方位,表示圆满和吉祥之意,也表示一个轮回。因这一传说,据说在一些大户人家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烧七个七天的丧葬习俗,而七个七天则表示人死后需过七关,才能进入回轮,转世投胎,第一关:离别关,又称“一七”或“头七”。
民间传说,人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会出现在亲朋好友居住的地方,向亲朋好友告别,在网上,还有人表示,曾听到去世亲人的说话声。所以,“头七”亲人主要准备丧葬用品,同时,还要准备一盏长明灯,最好是铜油灯,以方便亲人复活时的行动。第二关:恶鬼关,又称“二七”,告别仪式结束后,阴差(牛头、马面,或黑白无常)就会出现,将去世的亲人带走。
在这一关,为防止阴差在路上为难去世的亲人,家人每天都要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了,以便路途使用,第三关:鸡鸣关,又称“回魂夜”或“三七”。阴差带着去世的亲人到城皇庙办好“除阳籍”、“入阴籍”的交接手续后,阴差会放去世的亲人回家做最后的道别,但鸡鸣前必须回到城皇庙与阴差汇合,然后踏上黄泉路,前往阴间,如果,鸡叫前不能回来,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无法进入六道轮回投胎转世。
据说,在三七期间,有些家人会在门窗部位撒上草木灰,并能看到草木灰上的奇怪脚印,因为,三七是家人与亲人最后的道别日子。所以,家人都非常重视,孝子贤孙几乎都是在灵柩前守夜到天明鸡叫,第四关:饿狗关,又称“黄泉路”或“四七”。虽然,在前往的黄泉路上有阴差相伴,但也会遇饿狗挡道,一旦无法赶走饿狗,就不能按时赶到鬼门关,同样无法进入六道轮回转世重生,
但是,在这一关,每顿饭前,家人都会在灵柩前献饭,就是为了顺利经过饿狗关。第五关:鬼门关,又称“五七”,《西游记》第十回写道,唐太宗:“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门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当去世的亲入时入鬼门关后,就真正的阴阳两隔了,第六关:望乡关,又称“六七”。古诗云:“待到儿孙还恩日,一捧黄土永相隔,望乡台上风凄惨,奈何桥上无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