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石经和西平石经的区别在于魏石经的每一个字都是用三种字体写的,所以也叫三体石经。魏石经和平石经有什么区别?西平石经有46块石碑,这就是著名的“韩石经”,因石刻起于西平,故称“西平石经”。
十三经,形成于南宋的十三经。十三经是《周易》、《尚书》、《石矛》、《李周》、《李逸》、《礼记》、《春秋左传》、《春秋杨公传》、《春秋谷亮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他的书写在不同的时代,从上古到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民俗、地理、科技、法律法规等等。这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儒家最初的经典是六经,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即诗、书、礼、乐、义、春秋。其中岳早在战国末期就失传了,所以汉武帝只建立了诗、书、礼、义、春秋五经。由于汉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到东汉时,《论语》和《孝经》被视为五经之外的读书人必读之书,于是儒家经典扩展到了七经。到了唐代,在国立学校的学习科目和科举考试中,也有了“九经”之说。
大和四年,唐文宗(830年),工部侍郎秦征向朝廷告状,称传统经典中有许多错误和谬误,请求召集饱学之士修改经典,并按照东汉蔡邕刊碑的先例,将石碑保存在国子监。文人允许他玩。于是,秦征请郎中、水部尚书、监事长张次宗、礼部尚书修改了《九经》的文本,然后刻在石碑上。所谓九经,是指《周易》、《尚书》、《石矛》、《李周》、《李逸》、《李记》、《左传》、《杨公传》、《谷亮传》。
3、《魏 石经》与《熹平 石经》有什么不同之处?东汉时期,文学家蔡邕奏正定《六经》,受到汉灵帝的称赞。蔡邕亲自用丹笔在石碑上书写经文,由石匠等人刻成,刻有《易经》、《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六经。这就是著名的“韩石经”,因石刻起于西平,故称“西平石经”。西平石经有46块石碑。现存碑每边36至40行,每行70至74字,行间无空格,段落间用点或空格隔开,只有少数段落另起一行。
魏石经刻于公元240年至248年,三国时期,当时在开始。由嵇康等人主持,重新刻成两个半部分石经,即《尚书》、《春秋》和《左传》,其中《左传》未刻完,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不同字体完成碑文,魏石经和西平石经的区别在于魏石经的每一个字都是用三种字体写的,所以也叫三体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