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电影看过几遍了还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七十年代农村的露天电影,最明显的是一部放映机,中间要换四回胶片,后来又有了样板戏电影,我看的地一部样板戏电影是智取威虎山,记住了打虎上山,解放军战士滑雪,折跟头,可时代发展的今天,农村的文化娱乐与上世纪那是天壤之别了,每家标配的有电视、大部分还装了宽带、电脑~另外,现在农村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所以现在在农村就算是免费的放映,去看的人也很少了~农村如今的青壮年回家过年时,就算是有电影他们也鲜有人去看的。
1、您村里放映露天电影么?您喜欢看露天电影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人都应该记得农村露天放电影是个很令人高兴的事!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是非常少的,基本上也就是逢年过节了各个村才会包几场电影或者请个剧团唱一台大戏什么的,那时候放电影是要给钱的。每次有这种演出当然也是老少爷们全出动,早早搬个凳子占个好位置,那个时候看个电影甚至要跑上好几里,还是冰雪无阻的~最近几年,农村又开始经常露天放电影了,现在是文化下乡活动,每个月每个村要有一场电影的,当然都是免费的。
可时代发展的今天,农村的文化娱乐与上世纪那是天壤之别了,每家标配的有电视、大部分还装了宽带、电脑~另外,现在农村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青壮年男女都外出打工了,所以现在在农村就算是免费的放映,去看的人也很少了~农村如今的青壮年回家过年时,就算是有电影他们也鲜有人去看的,第一他们要打牌娱乐或小赌,其次要扣手机,最无聊了才找朋友吹吹牛,喝喝酒~因此,未来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还需要加强的!。
2、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七十年代的农村露天电影,如果那村晚上有电影,会传的很快,而且会兴奋很长时间,那怕是看过几遍的“三战”也是提前吃饭,老早的去占地方的,七十年代农村的露天电影,最明显的是一部放映机,中间要换四回胶片。看到正过瘾的时候换胶卷,大家会不约而同的喊一嗓子,有的电影看过几遍了还是要去看,甚至跑到其他村去看。孩子们基本都不拿板凳,都是坐在地上,演到一半就都躺在地上睡着了,大人们都散场了,才有醒来回家的,
3、小时候走几公里路都要去看的露天电影,大家都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甚至好像就是昨天的事,印象非常清楚。我刚刚记事时起,听大人说要演什么电影?还得晚上才能演,不明白为什么非得晚上,白天就不行吗?好不容易到了晚上村边小河上坎的一个大空场,两棵大树之间挂了一面白布边是黑的,一会电影开始了,有两个铁圈子转起来,接着一道亮光照在银幕上,电影开始了,听大人说,演的是动画片,红军桥,哎,那个时候我还是太小了,根本就不记事呀!仿佛记着有个坏蛋从桥上掉河里去了,没一会工夫,我就睡着了,后来正片演的什么就不知道了!慢慢的开始记事了,又看铁道卫士,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人唱黑啦啦啦黑啦啦啦,天空飘彩霞,地上开红花,还有一个叫马小飞的和一个叫高科长的在火车上打起来了,别的什么也没记住,
后来隔三差五的就演电影,能叫上名字的也越来越多了,什么英雄儿女啦,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伏击战,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南江村的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反正外国电影特别多,接着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不见鬼子不挂弦,高,实在是高,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了,台词到今天也记得清清楚楚,一辈子不会忘了,平原游击队,李向阳两把双盒子枪,威风凛凛的,那个日本鬼子松井,我还以为真的是日本人哪,那双眼睛够瘆人的。
后来又有了样板戏电影,我看的地一部样板戏电影是智取威虎山,记住了打虎上山,解放军战士滑雪,折跟头,后来陆续的还有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白毛女,演的最多的是杜鹃山,唱起来没完没了,最后两部戏曲电影,一个是平原作战,一个是磐石湾。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电影也挺多的,火红的年代,春苗,红雨,绝裂,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创业,海霞,最好看的是闪闪的红星了,小东子又好看,又机灵,手拿红缨枪,站岗放哨,最后烧死胡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