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还是那个南阳,“隆中”归属则在两可之间。《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南阳郡还是南阳城,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1、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南阳说”诸葛亮,刘秀在今南阳市,对吗?有何依据?
古南阳郡涵盖今南阳市域,今南阳市领有古南阳郡三分之二辖境。古今”南阳”的中心均为南阳城——宛城;宛城做为古南阳郡城和今南阳市主城,自身就是狭义的“南阳”,史书典籍中南阳与宛城互见的例子不胜枚举,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从来就不是“南阳”,与“躬耕于南阳”无关。今襄阳汉水以北区域(约2千k㎡左右)和南阳周边其它地市部分辖区两汉时属南阳郡管辖,并不影响今南阳市做为两汉南阳郡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主体,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竞相吟诗作对、怀贤咏志之处,更是官修史志记载的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躬耕南阳”是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南阳诸葛庐”做为这一文明印记的历史载体,成为汉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题主的逻辑,”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那现代中国也不是汉朝的中国了,请问:两汉历史为什要纳入中国古代史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
市场经济时代的某地域、群体,为一地之私,用伪学术手段给历史重做“定论”,通过制造历史虚无来消解正史,肢解国人文化、价值、信仰,表面上反映的是历史争议,实际上是道德操守问题,极度不自信,才需要苦心孤诣编织“定论”为自家历史包浆,获取虚幻的存在感。探讨历史,共同抗疫;今值清明,国旗为同胞而降,致敬英雄,共悼逝者!,
2、诸葛亮在南阳真的要亲自扛着锄头种地吗?他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答案是肯定的。诸葛亮《出师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谦抑也是写实,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是“躬耕南阳”这一华夏文明史印记的历史载体。1、两汉没有南阳县,不等于没有南阳城,荆州牧所襄阳可以称荆州,南阳郡治宛城自然也可以称南阳,否则习凿齿《襄阳记》中“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就和习凿齿《汉晋春秋》中“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一样,又是鬼扯了。
,。襄阳说鼻祖习凿齿把宛城叫南阳城,直接让那些试图以“此南阳彼南阳”论蓄意剥离古今南阳之间历史传承,进而割裂《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与今南阳卧龙岗历史渊源的襄阳说徒众破功,2、《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昆阳(今平顶山叶县)是南阳郡属县,如果把这个“南阳”又按襄阳说的鸭霸逻辑解释成南阳郡而不是南阳城(宛城),这句话就无法解读了:汉兵从南阳郡(南阳郡何地?请襄阳说大神们帮忙定位一下)发兵到(南阳郡的)昆阳——狗屁不通。
所以这里的“南阳”也只能是指宛城,3、《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南阳郡还是南阳城?客观地说都可以,因为诸葛躬耕地位于南阳郡治宛城(南阳城)西八里卧龙岗(也称隆中)之上。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咏到:“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按照诗仙李白的理解,孔明号卧龙先生,是因为其躬耕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人以岗名,
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纲纪混乱之际,躬耕地争议开始甚嚣尘上,官员、诗人彭而述(1605~1665)以《卧龙怀古》一诗表达了对隆中伪说的愤慨与不屑:“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4、习凿齿《襄阳记》记述“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这与同期多种文献典藉记述相符,是为信史,南阳之邓县自然也在汉水以北;但习凿齿《汉晋春秋》又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又把“南阳之邓县”抻过汉水放在了襄阳城西,明显与自家的《襄阳记》记述打架,直接把隆中置于一个在东汉地图上并不存在的位置上,这属于孤证(或者叫鬼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