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隆中”与“襄阳隆中”名称渊源探讨。“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也就是在东汉末年这个地方归属南阳郡管辖,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这个位置属于湖北省襄阳,李兴碣文里没有提及南阳和襄阳的地名,而《蜀记》似乎也不应该记载蜀地之外的事情,所以这个“沔之阳”也有可能是三国时期属于蜀国、位于汉中“沔之阳”的沔阳(今勉县)武侯祠。
1、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是湖北襄阳还是河南南阳?
我的回答:是湖北省襄阳。我的分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并且唐代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东晋史学家写的《汉晋春秋》说诸葛亮家在南阳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这里叫隆中。也就是在东汉末年这个地方归属南阳郡管辖,后来经过历史的演变和行政区划的划分,这个位置属于湖北省襄阳,
并且诸葛亮在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后,在草庐中给刘备分析当前社会形势,还有规划出三国鼎立局面,提出了《隆中对》。诸葛亮的亲朋好友和人际关系网大部分都是在襄阳,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躬耕于南阳,是因为南阳出现过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诸葛亮希望蜀国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刘秀的基业,兴复汉室,所以我认为诸葛亮躬耕之地是湖北襄阳。
2、隆中在南阳还是在襄阳?
“南阳隆中”与“襄阳隆中”名称渊源探讨,南襄两地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学术之争的讨论中还派生出另一个小小的问题,即“隆中”这个地名何指?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隆中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南阳卧龙岗在古代亦称“隆中”,这也是一个不能否定的事实。只不过南阳人似乎对“隆中”这个地名不太感兴趣,只认与诸葛亮有直接关系的“卧龙岗”,不经常提及这个名称罢了,
襄阳隆中最早出现是东晋习凿齿的野史《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号曰”就是给这个地方安个名字的意思,那么,这个“号曰”的“隆中”又来源于哪里呢?据襄阳专家考证,隆中一名源自王隐的《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襄阳专家认为,这里边的刘弘登临的“隆山”,《蜀记》标明的“隆中”,习凿齿的“号曰隆中”是一脉相承的,隆山就是隆中,隆中就是隆中山,如果这样,那问题又来了,刘弘祭拜诸葛故宅时登临的“隆山”在李兴碣文里明明白白是位于“沔之阳”的,山南水北为阳这是一个常识,“沔之阳”即汉水北岸,怎么也不能误读成汉水南岸吧?而隆山在《水经注》也有清清楚楚的记载,就是位于南阳郡湖阳县的“隆山”(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现今隆中风景区当时只有乐山,没有隆中山。
而王隐所说的“隆中”毫无疑问又是李兴文里“隆山”的延续,隆山在哪里,隆中也应该是哪里,当然,李兴碣文里没有提及南阳和襄阳的地名,而《蜀记》似乎也不应该记载蜀地之外的事情,所以这个“沔之阳”也有可能是三国时期属于蜀国、位于汉中“沔之阳”的沔阳(今勉县)武侯祠。用勉县武侯祠来解释“沔之阳的隆山”毫无违和感,
所以,习凿齿的“号曰隆中”很有可能和刘弘、王隐所说的“隆山”“隆中”毫无关系,习凿齿也就是在襄阳借用了《蜀记》“沔之阳隆中”这个地名而已。至于襄阳“隆中”这个名字的来源,专家们还解释说:襄樊古隆中位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我又奇怪了,这是在说隆中地下有溶洞啊,所以才能“行其上空空然有声”,请问,今天的隆中风景区有溶洞吗?有谁在此地“行之上”听到过“空空然有声”?“隆”是隆起的地形,现在的隆中风景区在山沟里,那个地方有“隆”的感觉吗?所以,无论从历史记载和现实地理环境来看,隆中风景区都与“隆山”“隆中”不符,尽管现在这个地方的的确确叫“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