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 > 南昌市 > 下坊村,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下坊村邮编是什么

下坊村,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下坊村邮编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06 22:39:50 编辑:南昌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下坊村邮编是什么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下坊村邮编是425601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天堂镇下坊村邮编是什么

2,怀柔最穷三个村

养渔池村、下坊村和西帽山村。近日,记者从怀柔区宝山镇人民政府了解到,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该镇的养渔池村、下坊村和西帽山村,分别投入91万、108万和75万,用于支持村庄未来三年(2021-2023)的乡村振兴发展。而在2018年5月,西帽山村曾获得首开集团约800万元资金,在帮扶低收入农户脱低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怀柔最穷三个村

3,说明历史时期仙霞古道的经济意

 浙闽之间的商贸往来,可走海路,也可走陆路。海路运输效率较高,但易遭遇风浪和海盗,明清政府又常实行海禁,所以并非时时顺畅。陆路初时以绕道江西的铅山线最为重要。铅山线上的河口镇,因由水路可通鄱阳湖,并进而与长江、赣江连通,早已成为浙闽赣三省交界地带的一个转运枢纽。沟通江山与浦城的仙霞古道,开始是以铅山线支线的角色出现的。明清时期,随着仙霞岭山区人口增长和政府管理的加强,仙霞古道为商贸货运提供的服务也日渐周全。明代诗人郑善夫(1485~1563年)《竹枝词》云:“梨岭遥于枫岭遥,小关高比大关高。佣夫过岭如平地,一岁来回两百遭”。梨岭位于枫岭之南25公里,对于浙江而言它比枫岭更远。大关是铅山线上分水关(在今武夷山)的俗称,小关则在浦城北部的庙湾(今属盘亭乡)。“小关”虽小,其作用却是在不断壮大。明天启三年(1623年),闽藩葛寅亮曾报请抚、按两台,关闭崇安分水关,开浦城小关;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江山廿八都设浙闽枫岭营的同时,福建长汀三州驿也迁至浦城,称“小关驿”。顺治十二年,常山的广济水马驿也迁至江山。这一系列措施,使仙霞岭驿道成为福建至浙江的主要官道。“过岭如平地”的佣夫,大多是农闲时走出家门、出卖劳动力的农民。他们除了当挑夫外,还当船工和搬运工,都是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人数之多,从“江山船帮”和“挑浦城担”这两个响当当的称呼上就可见一斑。据徐映璞(1891~1981年)《两浙史事丛稿》,晚清至民国年间钱塘江上有四大船帮,“以江山帮为第一”。1935年,时任全国赈务委员会委员与中华红十字会会长的熊希龄在《江山灾状报告》中说:“江山船户约有三万余人”。至于从清湖码头出发“挑浦城担”过仙霞岭的挑夫,具体人数已难以统计。从清湖码头到浦城南浦镇,行人一般须两到三天,挑夫则要四到五天。仙霞岭路的运输业,不但给农闲的农民们提供了挣钱的机会,也刺激了沿途各集镇和某些村落、甚至某些庙宇的商业发展。江山的清湖、石门、峡门、廿八都和浦城、渔梁、仙阳、南浦等地,在为过往客商及挑夫提供食宿与交易场所的同时,也结合各自的自然及社会条件,成长为较大型的集镇或商业性聚落。沿途的一些村落内,或因仙霞岭路穿村而过(如窑岭以北的三卿口村和位于枫岭南麓的浦城盘亭乡盘亭村),或因从仙霞岭路上分出的运输支线穿村而过(如位于清湖南面的和睦村,从清湖去江西玉山、广丰者路过此地),也形成了规模比集镇小、但却远胜于一般农业村落的商业街道。途中的一些庙宇,也很善于“因势利导”――它们在满足(或迎合)过往客商和挑担者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时,也为自己谋得发展良机。如清湖南面约7公里的昭明村的保乡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大部分场地用于经营茶馆;枫岭关旁的关帝庙,常为路人提供旅途中的简单膳食;五显岭上的五显庙(后亦称吉祥寺),除中间有五显大殿和大雄宝殿并列外,其东侧有两层共22间居室,既是僧房,也是供“挂单”或旅客借宿的客房。作为钱塘江水路与仙霞岭陆路的转接点,清湖码头较早发展成为一个大型集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版的《衢州府志》,已形容清湖“路通闽南,商贾往来不绝”。清湖是钱塘江南源――江山港(即须江)的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在它的西面,由南至北流淌的长台溪汇入由西偏南至东偏北流淌的江山港,二水合流,水量大增,使清湖码头成为钱塘江上小型船只能够常年到达的最上游之处。从钱塘江逆流而上的船只,运载着江南各地出产或转运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驶入江山港,这些物资在清湖码头卸下,转成旱路,连同江山本地物产,由挑夫肩挑,或被运到清湖南面仙霞岭山区各集镇,又或运到更南面的福建浦城,在那里的码头再下南浦溪,入闽江水系。而从福建各地经闽江运抵浦城码头的物资,连同许多浦城本地物产,也由挑夫肩挑,翻越仙霞岭,除部分供应沿途集镇外,其余都运到清湖码头,再沿江而下,抵达钱塘江中、下游各地。位于仙霞岭北麓、北距清湖23公里的峡口,也是一处重要的集镇。它是仙霞岭平地路和山路的结合点,又是江山港上游和中游的分界处。从北边来的行人,在“峡口渡”过河,向南就进入仙霞岭的山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政府在此“复设”同知署,以镇压山区棚民和搜捕台湾朱友贵之乱的余党。现在的峡口老街,位于须江南岸,全长约1.5公里,由南至北分别称作上街、中街和下街。从这条主街上分出的小巷,有的是以其主营的山货项目而得名,如专营竹料的竹墟巷、专营木炭的炭行巷和专营大蒜的“大蒜铺”。每逢农历四、九日,是峡口的墟日,此时三卿口的木柴、木炭,柴村的畚箕、笊兜、竹筅,新塘边的荸荠,王村、凤林的大米,在峡口墟日街上各占风光。位于仙霞关南、枫岭关之北的廿八都,地处浙闽边境,清初时浙闽枫岭营的营署就设在这里。据雍正版《浙江通志》,当时驻扎廿八都的兵丁为169名。廿八都镇四周为崇山峻岭环绕的盆地,既有大面积耕地,又是所有过往者都不得不停留住宿之处。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封闭,廿八都又具有仙霞古道上其他集镇所没有的“安全”优势,这使它成为旅客和商家乐于驻留、并乐于安家置业的“宝地”。民国年间的廿八都镇,交通条件远不及清湖,更无水陆转运的先天优势,但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比之清湖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廿八都镇目前的人口只1万多一点,姓氏却多达143个。镇内的许多村落,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方言,其种类据说多达13种。在这13种方言的基础上,廿八都人又在长期生活和交流中形成了一种“廿八都官话”,作为全镇的共同语言。姓氏与方言之多,正说明廿八都的移民特征。   浦城的县城南浦镇,是集县治与闽江北源水旱码头双重功能于一身的重镇。南浦镇的码头是仙霞古道的南终点,由挑夫们从仙霞古道运送过来的丝绸、布匹等物资,在南浦镇的码头可下南浦溪,沿江水顺流而下,至建瓯、南平和福州。从福州方向来的货物,在南浦镇的码头卸下后,也可由挑夫肩挑至仙霞古道上各集镇。南浦镇又是浦城本地乃至浙闽赣交界地土产的重要集散地,大米、笋干、桐油、莲子和金斗山红菇等产品,也都在南浦镇的码头下闽江水系,或北运至江山,入钱塘江水系。南浦镇由此成为外地客商云集之处。在南浦镇西南部、南浦溪的北面,有一条600余米长的“江山街”,街上的居民全部是从江山迁来,至今仍操江山方言。1949年以前,沿江山街开设的店铺,以饭店、旅馆和过载行为主,店铺的经营者们还集资修建了一座“江山会馆”。江山街的南面(现建设路),则有福州商人集资修建的一座“三山会馆”。南浦镇南面23公里处的观前码头,也是南浦溪上一处重要的水旱转运站。整个观前村,由位于南浦溪西岸的上坊(北)、中坊和下坊(南)三个小村组成。在下坊村的南面,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的临江溪与由北至南流淌的南浦溪汇合之后,水量大增,更适于行船和放排。据徐保弟老人(生于1936年)说,1949年以前三个村各有居民约300户(1000人左右),其中只半数人家有耕地,可依靠农业,另一半人则以运输业和商业为生。三个村子在行业上也各有区别和侧重:上坊村的居民多放排,下坊村的居民多撑船,中坊村的居民多经商和挑担。在观前村东部,沿着南浦溪的西岸,有一条长约200米的街道。民国时期,这条街道两侧的店铺,不是茶馆,就是酒楼,均以来往客商和船工为消费对象。集镇、商店、货物、商人、船工和挑夫这种种元素综合起来,使仙霞古道成为一条完整而成熟的浙闽商贸运输流线。此外,它同时又扮演着仙霞岭山区经济枢纽的角色。山区不适于农耕,粮食历来不能自给,因此,仙霞岭山区人民必须靠发展“副业”来谋生。除了当船工和挑夫直接服务于交通运输业外,他们还从事竹木、蓝靛、苎麻、桐油、白蜡、造纸、烧窑和采矿等产业。这些行业都不是自给自足的纯农业生产,其产品也主要不是供自己消费,多数要销售到其他地方的消费者手中,才能最终实现价值。仙霞古道沿线的集镇和街道,正是这些山区产品的交易场所。有的产品,如蓝靛、桐油和土纸等,可远销到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地,大米、笋干等则销往福州等地。山区本身缺乏的物资,如食盐、大米等,也都从外地运到仙霞岭路各集镇墟市,销售给山区人民。

说明历史时期仙霞古道的经济意

文章TAG:下坊村下坊村湖南湖南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