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合肥被定为省会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无法挑战。合肥以前在省会当中虽然实力偏弱,在大家眼中跟南昌、石家庄这类城市差不多,但安徽也是省会独大型省份,因此合肥是安徽当时唯一一个人口输入型城市,在大部分安徽人的看来,不是以淮河而是以合肥为南北界,合肥以北算作北方,合肥以南算南方,那么问题来了,合肥算南算北。
1、合肥作为二线城市省会,未来会有大的发展吗?
合肥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第一,合肥的前途是与安徽省的前途绑在一起的,安徽省和江西省,都是历史上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三江之地,可惜近代以来发展滞后,与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的差距拉的比较大。不过文化底蕴在这里,区位优势谁也夺不走,下一步发展起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安徽省的人口规模比江西大得多,这都是合肥市的辐射范围。
建国以来,合肥被定为省会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无法挑战,第二,交通优势。在最近十年的新一轮高铁建设中,合肥占据先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铁枢纽,彻底改变了在华东地区边缘化的地位,而南京在这一轮高铁建设中地位提高不明显,还是老样子。安徽的米字型高铁网络成型后,不仅向东承接江浙沪,向西还可以辐射鄂豫,合肥的地位更加凸显,
第三,科技优势。合肥虽然在国内城市中并不突出,但历史的巧合给这里安排了一所中国科技大学,还有一系列的安徽高校,合肥发展高科技产业还是有优势。第四,行政区优势,现在人们都在讨论济南与莱芜合并的事,实际上这个事情合肥2011年就干了。撤销了地级巢湖市,将大部分地区划给合肥,促进了合肥迅速壮大,巢湖整个变成了合肥市的内湖,
美中不足就是当时思想解放不够,只吃掉了巢湖区和庐江县,将巢湖市分出来的含山县、和县划给了马鞍山市。如果当时把这两个县一并划进来,合肥就拥有了长江港口,形成抱湖临江之势,并与南京市区直接接壤,那大合肥的发展势头就更加明朗了。马鞍山朋友不要骂我,说实在话,马鞍山以前是个小城市,再增加两个县仍然是个小城市,真的于事无补啊!,
2、合肥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白酒的口味有淡雅和绵柔之分,淡雅型酒香淡,清清纯纯,如风吹过,没有浓厚的香味,却显纯正;绵柔型口感舒适,酒入口仿若滑丝,过滤掉了砂砾似的粗糙辣感。喝下合肥,就像喝掉一瓶淡雅,似乎滋味还未品尝到却已下肚,喝完之后只觉得淡,淡淡的,淡到无雅,一合肥搁到人堆中,应该是那种五官模糊,眉眼极淡,淡到似乎拿个橡皮擦都能把脸部轮廓擦掉的路人甲;是王大婶家夹在美艳的姐姐和俏皮的妹妹中间最容易被忽略只等长到一把年纪才被人想起婚娶之事的二丫头;是满脸憨厚堆笑默默做事集齐十二张好人卡召唤小神龙关键时刻却被扔担子的隔壁老王。
单从“合肥”这个名字来看,就能嗅出一股后妈起的味道,曾有一个谜语:两个胖子,打一城市名。谜底就是合肥,可不,合肥就是两个胖子的连体。有哪个城市叫肥啊胖啊的,一般稍有逼格的城市名都是以“州”啊、“川”啊,“安”啊之类的为结尾,好比后妈看到前妻的娃傻傻笨笨的,气不打一处,随手一指,你啊,二丫,以后就叫“合肥”了,记住了啊!如果你有一个认真负责到执拗揪着你不放的历史老师,那么即使是个理科生也应该听说过东晋时期赫赫有名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淝水之战”。
其实合肥的“肥”应该是“淝”,从合肥紫蓬山而出的淝水分南淝河与东淝河两支,淝水之战就发生在东淝河,合肥以南、东淝河在此汇聚而得名。话说合肥实际上在很长的历史中都是叫“庐州”,一瞬间雅意盎然了有木有!合肥本地有个音乐人许嵩发过一张名叫《寻雾启示》的专辑,里面有一首歌叫《庐州月》:“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这个“庐州”指的就是合肥,歌词里的合肥雅的简直不像合肥,跟《东风破》都有一拼,
如果把歌名改成《合肥月》,只能说那晚的月亮吃了回锅肉好大好圆好肥、好肥不管怎么说,自从叫了合肥,也就输在了“雅”的起跑线上,注定做不了女神,只能成为胖胖的二丫头。二从地图上看,合肥处于安徽省版图最中间的位置上,不偏不倚,几乎是拿着尺子量出来的中间点,在大部分安徽人的看来,不是以淮河而是以合肥为南北界,合肥以北算作北方,合肥以南算南方,那么问题来了,合肥算南算北?不南不北不左不右的合肥占据在省中央,拈花微笑,只能继续着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尴尬与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