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古城洛阳的少数民族多,是作为古都遗留下来的事情.,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除回族与洛阳有着较早的渊源、满族和清王朝的入关统治有关、蒙古族为避世乱而隐姓洛阳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洛阳的经济建设调动而来的。
1、洛阳南面的龙门山,龙门石窟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要说龙门石窟的由来,首先要从龙门由来说起。据说最早这里是有两座删香山和龙门山,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但是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这里可以说是块风水宝地,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这时候可是群臣表现的机会,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龙门有了,你想这可是皇宫正对这的啊,另外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
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但是现今的龙门石窟被破坏的严重,在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统治中国,文化复兴,龙门石窟得到国家和国际的认可,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洗劫了遗址,并将许多雕像带回日本。现在看到的都是残缺不全,外部的几乎都没有了,所以说龙门石窟依据地名而起,而其由来已久!。
2、洛阳的瀍河区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古城洛阳的少数民族多,是作为古都遗留下来的事情.,其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一,满族、蒙古族人口分别次之。其他还有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42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与洛阳有着较早的渊源、满族和清王朝的入关统治有关、蒙古族为避世乱而隐姓洛阳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洛阳的经济建设调动而来的。在洛阳,除汉族世居并遍及全市之外,各少数民族,尤其是以回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是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与汉族杂居,因而民族特性较为鲜明,
新中国成立之前,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市区、郊区和附近属县,居住城镇者自成街道,居住农村者自成村落,如洛阳市东关、北窑、马坡、塔湾,宜阳县韩城乡西关,偃师北窑、缑氏,洛宁县王范镇,嵩县德亭乡南坡,新安县五头乡、铁门镇等。满族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栾川县、嵩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栾川、汝阳、孟津等县。其他少数民族在洛阳及所属9县(市)分布虽广,但数量较少,
回族喜爱清洁,比较团结,精明能干,有经商传统。据载,该民族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影响,从回族的出现与成长来看,它既信奉伊斯兰教,又不断与汉族融合,属于缘起于我国的原生民族,其个案性较强。隋唐时期,阿拉伯及波斯(今伊朗)人来到洛阳经商或从事宗教活动,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定居者通过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洛阳回族的先民,成为洛阳回族的族源,
其后,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回纥兵部分卜居洛阳,这些人也成为洛阳回族的一个来源。元代,成吉思汗挥铁骑西征至今伊朗、伊拉克一带,回师之时共掳回10万工匠,这些人在中原与汉族通婚,形成了我国回族的主体,并进一步充实了洛阳回族的成分,至忽必烈时期,这些来自两河流域、较显深目隆鼻的客籍人又成为忽必烈的帐下勇士——“探马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