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想要避暑,那方式真的各种各样,像是电风扇、空调跟冰淇淋什么的都是基础。再加上有山有水,的确为避暑好去处,第一是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也叫热河行宫,咱们国家大多数地方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天的时候还是非常热的,古人没有空调电风扇的时候是怎么避暑的呢。
1、现代人夏天有空调避暑,那古代人怎么避暑的?
现代人调侃所说的“消夏三宝”——空调、冰镇西瓜、wifi,古代人除了西瓜其他两样都无福消受。即使是西瓜,按流行的说法也仅在四五世纪时才由西域传到了中原,也就是说,南北朝之前的国人,甚至可能连西瓜都吃不上。再一点,古人所穿的衣服可远没今人的清凉,背心短裤拖鞋甚至打赤膊成为“膀爷儿”基本都不用想了,无论男女通常都会包裹的比较严实,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该如何对抗夏日炎炎呢?其实说起来还是有招的。为便于将问题说的明白一点,我们索性就拿古人所能避暑的最高级别来说,看看清代的皇帝是如何消夏避暑的,至于普通人家的古代人,就基本全靠天吃饭了,最多吹个自然风,洗个凉水澡吧。清代皇帝避暑第一招:哪凉快去哪虽然夏季比较凉爽的东北长白山一带为清朝的龙兴之地,但皇帝不太可能去到东北消夏,毕竟远离京师对处理政务掌控朝局十分不便,
紫禁城由于房屋建筑比较密集,又没有成片的树木遮荫,的确比较热。那怎么办呢?第一是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也叫热河行宫,处于热河省的承德,从纬度来说要比京师偏高,自然也会温度低一些。再加上有山有水,的确为避暑好去处,热河行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才全部完工。其实也就是说,乾隆以后的皇帝才更方便使用行宫,
康熙则比较喜欢呆在京郊的畅春园,雍正喜欢去圆明园,包括清朝中后期皇帝太后比较钟情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清代皇帝避暑第二招:“人工智能”电风扇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没有风扇,就人工制造嘛,反正皇宫里最不缺少的就是人了,众多宫女、太监挥动扇子为皇帝、妃嫔们扇风,想要风朝哪个方向吹就朝哪个方向吹,风量想要多大就有多大,说停随时就能停。
这种人工智能“电风扇”,不要说皇家,就是官宦乡绅家里,通常也能用的起,他们毕竟也有婢女、小厮使唤的嘛,清代皇帝避暑第三招:利用冰的融化降温或者直接食用冰镇物那时没有冰箱,皇宫里或者达官贵人家里却都设有大型冰窖,用来储藏冬天采集的冰块。虽然冰窖里的冰块也会融化掉一部分,但总还是有一部分能保存到夏天,清朝下级官员会向上级送上“冰敬”,相当于“高温费”吧。
夏季的冰敬与冬季的炭敬,都算是名正言顺的程仪银子,只是打着消夏和御寒的名号罢了,再一个就是冰镇的食物或者饮水了。虽说这个也只能凉爽痛苦一时,毕竟聊胜于无嘛,清代皇帝避暑第四招:机械原理“空调房”这个其实也不玄乎,就是自唐代就出现的“自雨亭”:清水从亭子四个檐角倾泻而下,像瀑布一样带来阵阵凉意,呆在亭子中犹如呆在“空调房”。
2、古代人是怎么避暑降温的?古代有冰棒么?
现在的人想要避暑,那方式真的各种各样,像是电风扇、空调跟冰淇淋什么的都是基础,咱们国家大多数地方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天的时候还是非常热的,古人没有空调电风扇的时候是怎么避暑的呢?古人自然也有自己的办法。如今有冰块并不奇怪,其实在古代也有,现在的冰块是用制冰机或者冰箱制作,古人没这个技术,可古人虽然不会制作冰,却懂得如何长久保存冰块,从冬天保存到夏天。
《天龙八部》当中就有大型冰窖,这在古代是正常的,古人冬天会将河里的冰块捞出来,然后保存在冰窖当中,这种做法从先秦就开始了,只不过古代的冰块很珍贵,只有王室贵族与后来的有钱人才能用,直到两宋时代才开始稍微普及开来,但寻常百姓也很难能够在夏天的时候用冰块。在《甄嬛传》与《知否》当中,都有用冰块制作美食的场景,
《知否》描绘的是宋朝,当时经济高度发达,冰块也非常普遍,人们用冰块做成各种冰凉饮料与小吃,虽然是贵了点,但在民间也不算多少见。而到了明清时代更多了,古代有专门保存冰块的冰箱,但当时称作“冰鉴”,最早的冰鉴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用青铜制作,而明清时代宫廷里的冰鉴很多,人们将其作为制作各种消暑美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