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不惯城里楼房,只身回农村住在泥土房里现在的农村人,为给孩子更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为了攀比,图个面子,也确实有真正富裕的人,比如我所在的村子,有20——30%的农民在城里买了楼房。在农村,农民的泥土房都是在老宅里建的,就住在农村的泥土房子里,在承包地里种粮、种菜、种油料作物,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再利用农村宽敞的院子喂家畜,尽可量地挣钱还账。
1、中国大山里的农村,未来适合养老吗?
大山里的农村不适合养老。近年来山区许多村庄因为交通闭塞,教学、医疗等条件较差,年轻人出外打工,安家落户,留在村里,男的娶不到媳妇,女的都嫁到山外好地方成家。造成大多数山村逐年荒废,脱贫攻坚扶贫又将许多山村移民搬迁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所以,大山里的村庄,只有空气好,绿色环保优势,交通、水电、医疗和服务等条件相对落后,旅游或许可以,养老不行,
2、大家好,有谁在农村呆过或者是农村的?
我是农村长大的,然后考大学进城了。以前农村集体制,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制,平时大家按时出工,一旦农闲时,要么队里改造农田池塘,要么公社组织修水利和公路,比较和谐,懒汉有吗?有,但极少!生活水平还不高,处于低消费高积累阶段,但幸福感和使命感比较强,少量的成分不好的家庭,一般大家比较冷淡,对于懒者,经常批斗或教育。
农村大队有卫生室,吃药打针大约是5分钱,也可上门服务,公社有卫生院,看病贵一点,但也在合理范围内,每个大队都有小学,公社有初中(个别有高中),白天上课,早晨和下午回家放牛(我就是如此过来的),老人不参加劳动,但有正常的口粮,老人比现在的老人要幸福,孙女绕膝,子女孝顺,干部一般都要下地劳动,经常走村串户,记得我几岁时,公社武装部长到我家(大人外出劳动),当时是配手枪的,我吓得半死,躲在门后,部长手里拿了两颗糖,一边招手要我过去,一边问多大了,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我不理睬,他将糖放在凳子上,走了百把米,进入人群中下地劳动去了。
十岁那年(印象深刻影响一辈子),早晨上学,大雨滂沱,一段去学校的路崩塌,我们许多孩子不敢过去,恰好公社妇联主任路过,她把我们一个个背了过去,头上是汗,身上是泥,下午放学时又看到她和几个村民在紧张修路,双抢是最辛苦的,小时我们站在打稻机后面,看大人们劳动,完了后我们就捡谷穗,回家用来喂鸡,14岁后放假就参加队里劳动,那个辛苦的味道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但干劲并不小。
等高中时候,分田到户,开始几年大家都非常积极,热情高涨,大家比谁家的稻谷长得好,等大学毕业时,回家看到的情景不太一样了,人民的积极性没那么高了,大家比的是谁在外打工挣钱多。现在也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看到的是房子多,荒地多,老人小孩多,青壮年少,老人蹒跚着照顾小孩和自己,公路修好了,但人少了,房子漂亮了,但基本都是空的,地里无苗草多,没有以前那种乡村味道了,病不起,老不起啊,
3、马上去四川租个农村的房子定居,拜托拜托给个建议!哪里合适?
我是四川内江的,我这里有个房子很适合养老居住,是以前的土墙房,墙体厚都是四十公分,冬暖夏凉,去年整体改建了,墙体内外全用钢网钉,然后抹水泥刷白,很漂亮,屋里吊顶,住着很舒服。去年夏天在家都不用吹风扇,晚上半夜还要盖好被子,现在这边实行土地承包了,河对面已经承包出去老板种构树与枇杷,河这边听说今年要承包出去,空气好清新,适合养老,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咨询[玫瑰][玫瑰][玫瑰]车能开进院子,开车到镇上五分钟,开车进县城十分钟,
4、为什么农村还有老人住那种六七十年代的泥土房子?
农村六七十年代的泥土房子,也叫土坯房,那可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和“名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许多土坯房都被“宅基复垦”了,不过,在一些村子里仍有零星的土坯房存在,而且里面还着老人,这些老人们为什么仍要住在这几乎是“危房”的土坯房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儿女不赡养父母,泥土房子是被遗弃的老人安身立命之地住在泥土房里的老人,一般来说是和儿女没有分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