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
杨姓来源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3、出自他姓改杨姓。
2、杨氏四知堂在哪里有分支?
四知堂是东汉太尉杨震后代,观王房始祖杨土雄,子杨恭仁(宰相)。越公房始祖杨钧,静恭房始祖杨宁(杨俭七世孙),河中房始祖杨顺,扶风房始祖杨炎。东杨房始祖杨荣,吴王房始祖杨行密,再思房始祖杨再思,原武房始祖杨珍。播州房始祖杨端,新昌房始祖杨白,(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改名叫宝庆堂)本人属吴王房一支,明洪武从江西瓦屑坝迁至合肥大兴集,1640年再迁六安龙穴山黄大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