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后五代十国,后晋皇帝石敬瑭攻入洛阳诛杀后唐末帝李从珂,为避免非议,决定迁都开封,宣告洛阳作为王朝核心的大城地位到此终结了,洛阳此后开始逐渐衰落,逐渐被开封所取代。解放后,毛泽东为了振兴洛阳,将苏联援助中国的好多项目放在洛阳,使洛阳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时的郑州发展远远落后洛阳,但改革开放后,中央并未给洛阳什么优惠政策,加之河南全力建设郑州,使洛阳的地位逐步下滑,所以现在的洛阳只能变成一个普通的地级市。
1、怎么客观的看待洛阳衰落?
严格的说用衰落这个词不太严谨。洛阳历史上不曾衰落,现代更不存在哀落,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明的正常转移和迁徙。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曾经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的时间内,一直承担着国家都城的职责,是公认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巅峰时期,洛阳城内曾经商贾云集,明驼宛马,络绎不绝,史称“西有罗马,东有洛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治者当年选择洛阳作为都城不是没有道理的,应该是经过慎重选择,反复考证,不断甄别才最终决定的。之所以选定洛阳,是和洛阳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的,这对帝王们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隋唐以后,由于朝代更迭频繁,战祸连年不断,洛阳城几经破坏,加之当时的经济主要是农耕经济,河洛一代人口密集,人们长期垦荒过度,自然灾害增多,位于黄河流域一带的黄河文明逐渐式微,开始向长江文明甚至海洋文明阶段过度。
这时,洛阳城承担都城职能的能力开始越来越受限,甚至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新的帝王受民族、出身、背景、喜好等因素的影响,洛阳逐渐淡出了统治者的视线,失去了都城的地位,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洛阳辉煌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城市所不能比拟的,“欲知天下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是对洛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洛阳不仅没有衰落,而且焕发了勃勃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之初,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个重点建设工程,其中有7项落户洛阳,可见洛阳在全国经济大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点工程之一,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和中国一汽齐名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就位于厂矿林立、有着制造业摇蓝之称的洛阳市涧西区,这里曾经孕育了建国之初的洛拖、洛矿、洛轴、洛柴、洛铜等赫赫有名的洛阳十大厂矿,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洛阳更是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教事业快速发展,经济指标连续多年领跑中西部非省会城市。
2、衰落从来都是一落千丈?为何洛阳在元明清衰落得连陪都也做不了?
谢谢楼主的问题,我需要三步,分层次来为楼主解惑,第一步,此题看似问的是一个问题,其实是问的是两个问题想要弄清楚洛阳为什么在元明清连做不了陪都,就要弄清楚洛阳因何在衰落的原因,想要探究洛阳衰落的原因,就要清楚洛阳崛起的原因,这是一体两面,不可剥离看待,知其因何起,知其因何衰,答案便呼之欲出了。第二步,先探究洛阳崛起的原因现代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以东古称“河东”,河南黄河以南的区域称为“河南”,
再加上太行山和东行的黄河之间夹住的“河内”,构成了中华文明发源的三河故地。现代河南的核心区,便是古代的“河南”,在这个中华文明核心区域中,河南中北部位于天下之中。对于一个古代的帝国来说,选择这里作为政令之所出几乎是必然的决定,这样可以保证各方面的消息差不多同时传达,便于统治者及时统筹调控局势。在这样的中心地带,相对更加具有运输潜力的城市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古代,位于河南中部一线的洛阳和开封都是不错的选择,率先脱颖而出的就是洛阳。洛阳天下名都,位于伊洛盆地,是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突出部,控制着通向陕晋的主要通道——豫西走廊,此地北有黄河中条山之险,南有伏牛山系屏障,西连陕西,是北中国东西走向重要走廊,历史上秦晋崤山之战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其后秦国依靠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之险,力拒关东诸侯多次合纵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