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4考生答题卡调包案于8月11日已证实不存人为调包,4考生的答题卡的笔迹经鉴定和监控视频证实都属于各自的笔迹,监考老师及省招办老师没有徇私舞弊,以证明清白。倘若如考生所这张答题卡是别人调包给她的,那么修改的痕迹必然是从别人考生号改为她的考生号,但上面明显搞反了,是由她的考生号改为别人的考生号。
1、河南考生试卷调包案如果查实是考生说谎,考生与家长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持续报道了两天的“闹剧”终于水落石出了。在八月七号刚被爆出的实名举报而导致舆论都指向河南省招生办,而在河南省招生办发文说试卷无误后,大家议论的对象又转为四位考生,然而在八月八日,事情便有了真相。有两位考生已经亲自去鉴定了自己的试卷,均为自己的试卷,而本来估分最高的苏小妹,也已经承认是因为自己由于高考紧张,压力太大,第一门没考好,认为自己考不上一直想上的北京师范大学了,故而剩余几场考试就全部崩盘。
首先,我认为这四位考生在法律上,应该不会承担责任,而引发的是一场诚信危机,直接挑战高考的权威性,但会可能会被禁止参加多少年高考,并可能大部分学校不会招她了。孩子给自己的压力过大都说高考能改变,但太多人把高考看的太重,而高考生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外界被自己影响,从而会在高考时候感觉特别紧张,压力太大,
苏小妹就是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她本来成绩还算不错,能够考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只要高考正常发挥,然而她的压力太大了,肯定是因为平时自己承受的期望很高,不仅仅是父母老师给的,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期望,当期望值达到最高,压力和担忧值也达到了最高,导致了她在高考场上的崩溃。对高考分数多一份释怀我们身边有太多的这样的例子,平时成绩很好,但高考却差强人意,甚至让人出乎意料,
其实这也是常见现象。因为高考考的不仅是成绩,考的也是一种心态,如果心态崩了,平时的实力自然很难发挥出来。说到底,这就是因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中学生普遍都存在的。我们的学校老师以及父母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呢?为什么这个孩子会用这么幼稚的手段来糊弄高考呢?所以,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和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不另外给孩子压力,并适当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不是唯名校是图,
2、河南“答题卡调包”案中,考生为什么会写错姓名、涂改考生号?
这也是“调包”案中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疑点,甚至是很多人铁定认为调包的证据。河南省纪委通过笔迹鉴定,查看考场录像等途径,证实为考生自己所为,考生故意涂改姓名、考生号的动机很简单——制造答题卡被调包的假象,以圆自己的谎言。从考生号的涂改细节中,我们也可以看透这个考生的心机,一、四个科目答题卡上的考生号有什么玄机?上图是考生四个科目答题卡上手写的考生号。
语文科的考生号是正确的,而其它三科均不相同,而上面红色数字是被改动的,包括了1改2或4,2改4,3改8,0改6,不难发现改动的地方有个共同特点——都是容易改的数字,很明显是为涂改而涂改,二、理综科目考生号涂改露出的破绽理综答题卡的考生号涂改迹象非常明显,我们不妨看看此处涂改有什么破绽:从上图的改动痕迹不难看出:后面7个数字实际上是在1153230(正确的考生号)基础上改为2158436。
说明考生先写对了自己的考生号,然后又故意改错,为什么肯定是考生自己改的呢?因为调包者绝对不会这么改。倘若如考生所说,这张答题卡是别人调包给她的,那么修改的痕迹必然是从别人考生号改为她的考生号,但上面明显搞反了,是由她的考生号改为别人的考生号,这从逻辑上就绝对排除了是调包者所为。三、条形码上打印的考生号涂改的玄机这个条形码上的也打印有考生号,前面四位1841被改为1844,后五位53230被改为58230,
这很明显也是考生有意而为之,故意制造涂改痕迹。包括故意写错姓名,三、为何断定涂改是考生所为?河南纪委的调查结论是通过笔迹鉴定、调取考场监控、对监考人员进行取证后,得出考生自己涂改的结论,从逻辑推理上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是调包,则作案者所追求必定是调包后的答卷上基本信息与受害人信息一致,且尽量不留痕迹,即使有改动痕迹也是应该由他人的信息改为受害人信息的痕迹;而这个考生的做法刚好相反,有意制造被涂改的痕迹,但是涂改的方向却是相反的——在自己正确的信息基础上涂改,而且在打印的条形码上涂改数字(这样做对调包毫无意义,相反还留下痕迹),这刚好是调包者绝对不会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