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迁都是国家大事,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哪个王朝愿意迁都。因为大臣们大都来自东方,对洛阳有着更多的亲切感,而且家族势力也大都盘踞在洛阳周边,如果迁都,势必要远离故土,很多地方都要从头开始,所以大多数一直跟随着刘邦的臣子们都反对迁都长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字面的意思是周成王迁都到了成周。
1、西周为什么准备建都洛阳,洛阳好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
2、历史上西周周公东征时,有迁都洛阳吗?还是平王才迁到洛阳?
严格来说,周公建洛邑(今河南洛阳),还不算真正的把都城迁到那里,镐京还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真正成为都城是在周幽王被杀,申侯拥立宜臼,即东周平王,然后迁都到洛邑,洛邑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东周的都城,周公曾替哥哥武王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周成王主政多年。曾有旧贵族叛乱,贤人召公奭和姜太公怀疑周公也要篡位,周公说服了贤人召公奭和太公相信自己的衷心,然后出兵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周公新建了一座都城,叫做洛邑,把殷朝的反叛的贵族俘虏,周公称之“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又说服召公与自己分权。周成王即位后,“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又“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的“周”是他的“成周”。
于是成周洛邑成了西周的财赋集中地和军事中心,比如定期接见诸侯、周公讨伐三监、宣王讨伐南蛮从洛邑出发。成周与宗周一起构成了西周的统治中心,“宗周”与“成周”每相对称,前者又称西都或西周,后者又称东都或东周。所以,周公这位手段高明的政治家把一切权力转移到地理位置在中心的洛邑,西周时期,镐京还是首都,但是周公没有想到,正因为他把权力重心和军事力量的东移,导致西部卫戍力量薄弱,几百年后,犬戎从西部进军镐京,导致西周灭亡。
3、成周早已建成,周王朝为什么不早早迁都洛阳,以避开西戎骚扰?
首先成周不是雒邑,成周是指周天子分封天下后留给自己属地的称呼,即成周指的是周,也有人认为指的是成王的周,是周公当年辅佐成王时,为了避嫌,有意把周称呼为成周,意即成王的周。成周包括宗周(岐周)、镐京和雒邑,周或成周的都城是镐京,营建雒邑,一是为了驻军,二是为了看管殷商犯人,三是为了控制和震慑东方诸侯。至于为何不早早迁都雒邑,一是雒邑是驻军和看管犯人之地,不具备都城功能和条件,
二是周朝初期还不至于已经到了惧怕犬戎的地步,只是后来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破坏了周朝报警系统,加之周王朝内部出了内贼(平王外祖父),和犬戎私通,才把犬戎引狼入室,导致镐京被袭,幽王被杀死在骊山脚下,平王虽然继承王位,但害怕犬戎再次来袭,故迁都雒邑。三是迁都是国家大事,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哪个王朝愿意迁都,
4、西汉为什么要迁都长安?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座城池,都被多个朝代选择为都城,他们各自有着优点与缺点,每个王朝在面临不同的情况时,都会选择不同的首都,但总归是在以这几座城为基础,其中就包括了洛阳和长安。西汉时期有两座城都曾作为西汉王朝的首都,这两座城池就是洛阳和长安,西汉一开始的选择是当时最被看好的洛阳,但定都一段时间后刘邦又决定迁都长安,汉高祖五年(前202)在兴乐宫基础上修建长乐宫,两年后建未央宫,并正式迁都长安城。
西汉刚成立的时候,都城的选择在长安和洛阳之间徘徊,相比于长安,洛阳对于刘邦来说更加亲切,因为刘邦生在关东,发迹于汉中。当时洛阳是真正的天下中心,因为开放的原因曾经有许多的名家在此地著书立派,广泛的传播他们的理念,各家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使得洛阳逐渐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华夏文明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心,而在商业上,洛阳也是开放度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