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淅川石槽沟——历史典故传下来的飞地在河南淅川县同样有一块神奇的飞地——石槽沟,这个村子有点像中国孤悬海外的台湾岛,飞进了湖北的深山里。在这块地界就形成了“山东地里有河南县,河南县里有山东镇”的独特现象,大到省级小到村级,在中国很多都存在着飞地,而在国外甚至国家级的飞地也都存在,故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形成飞地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1、河北为什么有一块飞地?
向河北要水要地1958,“大跃进”开始了,这一年,对于生活在京津冀北的普通百姓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是一场政治运动的突如其来,区划调整和户籍制度的变革将给他们未来几十年的生活造成深远影响。这一年,天津被取消了直辖市的地位,河北省政府从保定迁往天津,也是这一年,3月份,河北省的通县、顺义、大兴、良乡、房山5个县和通州市划归了北京市,这些地方就是现在北京六环边的第一圈卫星城;10月,河北省怀柔、密云、平谷、延庆四个县再次划归北京市,这些北部长城脚下的县,每个都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水库。
这是北京建国后历史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扩界,也基本成就了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在这段历史中,北京和河北的利益博弈我无从细查,但有一点是可查的,那就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1958年密云水库动工了。当时的工程“运动”很大,甚至远在廊坊的我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参加了劳动大军,同年,怀柔水库建成。历史非常巧合的还有,和密云水库同期开工的还有远在湖北的丹江口水库,50年后这里成了南水北调的起点,
建国后,河北一直以京津护城河的角色出现,无偿地向京津提供着供水等义务,京津水需求量越来越大,河北不得不勒紧裤腰带作出牺牲。1952年官厅水库修建时,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怀来县城正好位于水库的中心地带,被迫搬迁,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是由河北和北京共同修建,建成之初,水资源由双方共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用水吃紧,河北放弃了对这每年9亿立方米用水的分享。
同样向河北提出需求的还有天津,1967年天津恢复为直辖市,1973年蓟县划归了天津市——因为这里有于桥水库。于桥水库之于天津,类似密云水库之于北京,1983年,又实施了引滦入津跨流域调水工程,河北每年向严重缺水的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平谷、密云规北京,蓟县归天津,三河、香河、大厂留给了河北,最终成为现在京津之间的那块飞地,
2、为什么在河南有那么多飞地?
大到省级小到村级,在中国很多都存在着飞地,而在国外甚至国家级的飞地也都存在,故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形成飞地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河南因为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复杂,所以很多飞地形成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下河南与众不同的神奇飞地。一、范县——“插入敌人心脏的飞地”在河南范县县城有一条由南街和北街组成的大街,经常会发生一些让人哭笑啼非的事情,
比如住在南街的王婆去北街的娘家却需要“出省”。再比如住在南街的一个人非要给北街的邻居写信,结果这封信先由镇邮政所寄出,再经过莘县、济南、郑州,最后到范县送到那个邻居的手中足足花了15天时间,而如果南街的这位朋友直接把信送到邻居家,只需花五分钟。这就是发生在范县这块飞地上的魔幻现实,在范县有一大片樱桃园,范县整个县城就被这个巨大的樱桃园包围着。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个樱桃园在行政关系上却隶属于山东莘县的樱桃园镇,所以在这块地界就形成了“山东地里有河南县,河南县里有山东镇”的独特现象。而如此混乱的行政规划背后的故事还得从1952年讲起,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1948年中共曾在豫冀鲁三省交界地带成立过一个平原省。但3年后这个昙花一现的平原省就被撤销了,而其下辖的县市就又划归回原有的省份,
范县重新回到山东,隶属于聊城地区,县城驻在的山东莘县。时间走到1963年,这一年位于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带的金堤河遭遇特大暴雨,面对暴雨成涝的威胁,位于上游的河南省只能开闸泄洪,结果凶猛的洪水一发就不可收拾,直接就把下游山东范县、寿张县的农田给淹了,两省百姓因为这事就吵起来了,事态严重了起来,为了合理协调好两省的水利纠纷,国家特地发文决定撤销山东寿张县的建制,从而将原分属寿张、范县两县管理的金堤河南部整体划归范县,而原隶属于范县、莘县的金堤河北部就整体划归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