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抗战时期,“保卫大武汉”是怎样出来的。因为那时的武汉是国家的中心,保卫大武汉就是避免亡国,38年的武汉保卫战就好了一些,提出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思想,110万大军在上千里的外围战线上层层设防,沉重打击了日军精锐的第2军、第11军,历时半年的会战极大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但问题是,武汉最后丢了。
1、抗战时期的北平、上海、武汉、天津,沈阳、南京、广州、青岛,城市实力如何排名?
如果尊重历史,就应该这样排名:上海、武汉、天津、沈阳、南京、广州、青岛、北平。为什么把武汉排第二?武汉是由汉口市、武昌市、汉阳县合并而成,当时是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九省通衢”之称,租界云集,工业强大,商业繁荣,我想说,抗战时期,“保卫大武汉”是怎样出来的?有哪个抗日战役国军动用110万军队在武汉东南西北与日军血战?有哪个战役让全中国人热血沸腾与日军殊死一战?有哪个战役能毙日伤日25万人?有哪个战役苏联投入了那么多援华空军?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到武汉的解放公园看看,那里长眠着多少苏联烈士!为什么?因为那时的武汉是国家的中心,保卫大武汉就是避免亡国。
从武汉大会战后,日军就一蹶不振了,速战速决的战略彻底失败了,“大上海”“大武汉”还有第三个大吗?武汉的工业商业在抗战之前就是“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所以大家不要带着狭隘的地域观念看待历史,
2、抗战时期的城市保卫战,你觉得哪一场是最有战略意义的?
这个毫无疑问,一定是从1939年开始的长沙保卫战,在武汉、南昌皆失的情况下,长沙当时已经成为华中地区唯一掌握在国民政府手中的大城市,尽管它最终于1944年6月沦陷,但是中国已经熬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转编都注定着,日本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所以就“战略意义”来说,长达五年多的长沙保卫战居功至伟,
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中国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上海、南京、武汉、太原、徐州等大城市的保卫战,平津地区情况特殊,它是由杂牌军第29军所控制,因此在错踪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下,中央军难以进入参战,所以丢得不明不白。另外,就中日两军的战力而言,在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突进的华北平原上,平津、保定、石家庄、徐州等城市其实也很难长久坚守,无非是利用“空间争取时间”罢了,
同样,在日本陆海军的绝对优势火力下,上海、南京的沦陷也是时间问题,此时日军兵锋正盛,中国军队完全是用血肉之躯与敌血搏,伤亡特别惨重,淞沪会战伤亡30余万、南京保卫战伤亡被俘10万,且多为精锐野战部队。那么上海、南京要不要守?要守,但是不能死守,在给来犯日军以相当杀伤以后,需要及时组织后撤,因为中国军队机动能力较差,撤晚了就是灾难,
果然,坚持了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由于后期日寇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70万中国军队被抄了后路陷入腹背受敌,然后由撤退演变成为大溃退,许多部队建制残缺不全、武器损失殆尽,在皖南整补了大半年才恢复元气。南京保卫战,也是被日军完成了三面包围,长江又没有船只可渡,于是撤退时其状甚惨:第87师、第88师、第36师、第74军、教导总队这样的精锐,基本都残了,而且还不是被打残的,非常窝囊,
所以就战略指导而言,老蒋和他的军事委员会在上海、南京保卫战期间多次犯下大错,最后不仅城市丢了,部队也遭到严重损失,不利于日后的持久抗战。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就好了一些,提出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思想,110万大军在上千里的外围战线上层层设防,沉重打击了日军精锐的第2军、第11军,历时半年的会战极大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但问题是,武汉最后丢了,
武汉会战后,精疲力尽的日军暂时放弃了大规模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华中地区的长沙和南昌,成为与日军对垒的重要屏障。到1939年春,恢复元气的日寇第11军按照东京大本营、派遣军总司令关于“以战迫降”的指示,开始对南昌和武汉用兵,5月间的南昌会战,中国军队严重失利,南昌沦陷,尽管气急败坏的老蒋组织了大规模反攻,仍未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