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海底发生地震可能不会引起海啸,但当浅源地震规模足够大时,会引起海底地形变化,如海底垂直位移、海沟边坡坍塌、火山喷发等,引起海面扰动,产生周期性波浪,统称为海啸,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更容易发生海啸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并造成更大的损失,海啸波长大于海洋的最大深度,在海底附近轨道运动没有被阻挡太多。
中国学者发现山东莱州湾和黄县在中国有记载的时间分别是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年任远年)和公元173年(东汉西平二年)海啸。这些记录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两个记录海啸。时隔500年左右,日本四国以南8.4级海底地震仅记录到2 ~ 3m 海啸。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发生强烈地震,导致海啸席卷东南亚多国,损失极其惨痛。海啸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大的灾难性波浪,是由海底以下50公里范围内的6.5级以上海底地震引起的。波浪以冲击波的形式向海岸周围传播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与海平面的高低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更容易发生海啸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并造成更大的损失。一般来说,海底发生地震可能不会引起海啸,但当浅源地震规模足够大时,会引起海底地形变化,如海底垂直位移、海沟边坡坍塌、火山喷发等,引起海面扰动,产生周期性波浪,统称为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害性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以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或者水下山体滑坡或者火山爆发也可能造成海啸。一次冲击后,冲击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就像一块卵石落入浅池时产生的波浪一样。海啸波长大于海洋的最大深度,在海底附近轨道运动没有被阻挡太多。不管海洋有多深,波浪都能传播。详细解读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引起的破坏性波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 ~ 800公里,几个小时内就能穿越海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能传播数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中,波高不到一米,但到了浅海沿岸,波长减小,波高急剧增大。可达数十米,形成能量巨大的“水墙”。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和波浪特征控制,咆哮的海冰墙每隔几分钟或几十分钟重复一次,破坏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