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一统后,延续了郑州这个地名,唐代依然有郑州之地名,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郑州、新郑等地名,就是发源于此,四中、七中、郑州中学、九中、四十七中、市实验、郑东新区外国语、郑开中学,我们都去学校和招生老师交流过。
1、郑州“雷打雪”,是怎么回事?
古人云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这是标准的倒春寒,万物复苏,立春已过,暴雪降临,气候如此反常,农业遭受损失最大,今年小麦产量严重受损,放在古代,又是个不好的年景,只要不是要饭长大的老人,都会担心。再者,雷雪,这种妖气谁见过,窦娥再冤也无非6月飞雪,雷雨闪电常见的夏季,古人也没描绘出打雷下雪的恶劣天气,可想而知,雷雪非常少见。
2、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河南荥阳有一座高大的雕像,名为郑氏三公。郑氏三公塑像这三公分别是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的头三个开创性君王,如今这个西周一直到战国时期的郑国,留给河南省的最大历史遗产,就是“郑”这个名字。郑州、新郑等地名,就是发源于此,郑国(前806年-前357年)是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和周王一样是姬姓,一开始被封于陕西凤翔一带,后随着周平王东迁,来到了河南,居于中原地区,就是今天的新郑一带。
春秋初年的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强盛,这时候我们众所周知的春秋五霸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郑庄公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为了攻打宋国,和周王闹翻,最终周王看不下去了,发兵攻打郑国,爆发了郑周繻葛之战,结果周王受了伤,天子威严扫地。郑周繻葛之战这段时期其实是春秋第一霸——“郑庄公小霸”时期,“郑伯克段于鄢”之典故郑国后来衰落,被韩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郑姓的由来。
郑姓在河南流传下来,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水利工程师郑国,就是以郑为姓,新郑这个名字,是因为上文所言,郑国从陕西凤翔迁到河南,因此为了区别两个郑地,就以“新郑”命名郑国搬迁到河南的这个地名。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此地设颍川郡,辖有新郑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郑州这个地名自此而始,隋朝一统后,延续了郑州这个地名,唐代依然有郑州之地名,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
3、为什么安阳、商丘、郑州、洛阳都在说自己是商都?这是怎么回事?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国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频繁迁都,多因于河患和战乱。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所谓“前”指的是从商的始祖契到成汤迁都于亳准备灭夏的这一时期,又称“先商”时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国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八次迁都。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周人灭商这一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了五次迁都,
商朝建立后,又有过数次迁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迁于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迁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迁于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于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迁于殷(今河南安阳)。
4、6月3日,河南郑州一男子下水追鱼竿,不料溺水身亡,怎么回事?
为了一条鱼,丢了一条命6月3日上午,有一名男子在郑州市北龙湖畔下水追鱼竿时失踪,接到报警电话后,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派出搜救人员的同时,为了赢得最佳的抢救机会,他们还请求当地的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前往协助搜救,双方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最后救援人员在水下7米处找到该男子的位置,上午11时,近4个小时的联合打捞,溺水男子终于被打捞上岸,不幸的是该男子已失去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