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我们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车上已经装有汽车收录机,空闲时间打开收听时偶尔播放豫剧选段,在场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见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收听,并且很多人激动地跟随收音机唱了起来,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剧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谢谢邀请,本人随是河南人,但对豫剧不太懂,只说下自己知道的。
1、河南简称豫,豫剧就是河南戏的意思,豫剧不能代表曲剧越调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本人随是河南人,但对豫剧不太懂,只说下自己知道的。豫剧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被外国人称赞是《中国歌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传承,豫剧有分四大声腔,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豫剧代表人物有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桑振君等。
越调应该是南阳梆子的一种变体演化而来,清乾隆年间,禹县《今禹州》县衙门及车马行会就组织越调班,清同治年间《南阳》镇平县,清光绪年间(南阳)内乡县都有越调班社存在,清朝末年河南南阳以及禹县,襄城县,郏县,许昌,新郑,密县,荥阳,越调班社达一百多个。越调代表人物,申凤梅,张秀卿,杨桂芝,李延安,马兰,毛爱兰等,
河南曲剧据说前身是高跷曲子(到底是什么不是内行人我也不了解),由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剧,曲剧在河南,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挺多剧团的。代表人物有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那里错了请指出来,本人门外汉一个,只是家乡的经常领导。
2、豫剧在河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谢谢,2000年代初,那时人们手中的传媒工具很少,有收音机的不多,有手机的更是寥寥无几,有手机的也只是只有通话功能,有多媒体功能的好像没有,那个年代,我们在工地上施工的吊车上已经装有汽车收录机,空闲时间打开收听时偶尔播放豫剧选段,在场的河南籍民工好像是见到了久旱的甘雨一样,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认真收听,并且很多人激动地跟随收音机唱了起来,那一次使我看到了豫剧在河南人心中真正的分量。
3、为什么有人说豫剧起源于鲁西南而不是河南?
山陕梆子传播有两路,出潼关而河南,越太行而入山东,这两路分别发展成了河南梆子和山东梆子,河南梆子即是豫西调,往东传播。而山东梆子则往南传播,逐步行成豫东调,江苏梆子,淮北梆子,往北传播行成莱芜梆子,民国年间,豫西调和豫东调相汇于开封最后发展成现在的豫剧。戏曲界公认的就是,山东梆子和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血缘关系亲近,差别不是很大,都是上五音,
而它们同豫西调差别巨大,豫西调主要是下五音。也就是说豫剧四个调中的其中三种可以和山东梆子划分为一个剧种,即高调,从豫剧早期名演员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倾向,豫东调唐玉成的老师张建材是山东人,名老艺人苗喜臣,黄儒秀,赵义庭,这些都是山东梆子出科,马金凤,杨启超,黄爱菊这些豫东名演都是山东人。豫东调大本营虞城,商丘紧邻山东的曹县,
而曹县这个地方则是豫剧名演辈出,五大名旦中就有两个是曹县人。连刘忠河据说也是随南下部队出生在山东曹县,祥符调奠基人孙延德清末也是在山东菏泽坐科学戏,科满回河南演出,培养大批知名演员,豫剧主弦板胡也是从山东梆子引入的,这在陈素真回忆录中有记载,民国时期,赵义庭的山东梆子戏班跑到开封同陈素真的杞县河南梆子戏班搭台演出,影响巨大,后期更是一直同常香玉配戏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