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将军足迹,传承红色血脉,介绍几位河北大名籍解放军将军,他们是。我国清朝250多年的武举考试中,据朱彭寿《旧典备征》统计,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一共出了武状元109人,△张进善少将(1932年出生),邯郸市大名县人,△霍小勇少将(1951年出生),邯郸市大名县人。
1、河北大名都出过哪些名人?
追寻将军足迹,传承红色血脉,介绍几位河北大名籍解放军将军,他们是:△张进善少将(1932年出生),邯郸市大名县人。西藏军区政治委员,1985年起任西藏军区调研员,1988年12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霍小勇少将(1951年出生),邯郸市大名县人。196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海军学院军事指挥与管理专业学员、国防大学军兵种教研室副主任、国防大学军兵种教研室主任、任国防大学副教育长、国防大学科研部部长。
2、清代一共出过多少个武状元?考武状元难吗?
清代考上武状元有多难?在清朝,考武状元的程序与考文状元差不多,同样要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成为武状元,武生的科考历程清朝重文轻武,武秀才考试比文秀才考试要晚,学政考完文秀才,定出名次,贴出榜单,才会考武秀才。考武秀才,先考外场,再考内场,外场考武艺,分为马射、步射和刀石三项。马射即马上射箭,步射即平地射箭,刀石就是耍大刀和提石锁,
三个科目全部及格,可以参加内场考试。内场即笔试,与文秀才们考诗赋、对策、八股文不同,武生们只需要默写一遍《武经》,默写要全对,字迹要规范,内外两场全部通过,即成武秀才。武秀才参加乡试的考试制度比院试更严,但基本规则是一样的,内外场所有科目全过,考官们还要排定名次,根据朝廷分给本省的武举指标,将排名靠后的考生淘汰掉,剩下的考生就是武举人,
乡试完了是会试。会试主考官一般由兵部侍郎担任,会试过后,还有复试,所有通过初试的考生,都要复试马射、步射和刀石。如果通过了初试,没通过复试,一样要被淘汰掉,过了复试,紧接着是殿试,此时皇帝会亲自到场观看。武科殿试一般不会再淘汰考生,只是为了给考生排定名次,清朝总共举行过100多次武进士考试,取中的武进士总共只有9000多名,平均每次取中不到100名。
不考实战考力气传说中的武状元,都要武功超群,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实际上,清廷对武状元的要求很低:第一,会骑马;第二,会射箭;第三,力气要大;第四,有基本的背诵和书写能力。至于会不会武术套路,有没有实战能力,并不做具体要求,外场考试永远都是一个个考生单独演练,从来不让他们两两搏斗。但即使不考实战,普通人也考不上武状元,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以乾隆年间的武科会试为例,考生射箭,可以选八力、十力和十二力的弓。“力”将近10斤,八力即80斤,十力即100斤,考生搭弓射箭之前,先要拉满三次。如果你选的是十力弓,前两次拉满,第三次没拉满,立即淘汰,如果三次拉满,可以参加马射和步射。步射则需要站在距离箭靶50步开外的地方,连射六次,中靶两次以上算及格,
清代考生要用大关刀,有80斤、100斤、120斤三种。选一把大刀,完成“雪花盖顶”“前后刀花”等几个动作,可以及格,石锁项目更不用说,对体力的要求更高,300斤重的大石锁,先提到胸口,再左右翻转,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武状元得从基层做起清朝选官制度还是比较苛刻的,不管文状元还是武状元都要从基层做起,朝廷通常会给武状元实习生“二等侍卫”的头衔,但不能马上去给皇帝当保镖,还要经过两三年的实习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带兵常识。
御前侍卫必须懂得格斗,所以武状元们在实习期间还要学习格斗术,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规定新科武进士(包括武状元)要跟随侍卫学习格斗。顺治十七年(1660年),号称“满洲第勇士”的权臣鳌拜担任武进士总教习,亲自教导他们骑射功夫和行军布阵,学习期满,要参加考试,假如成绩不合格,只能卷铺盖回家候补,成绩合格的,可以当上真正的侍卫,或者被分配到军营里当千总、游击等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