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确实是这样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河南面食走出河南的艰难,最后可以这么理顺河南面食走出去的思路,在外地和河南老乡在一块,只会说普通话,老乡都不会河南话吗,记得上世纪末,河南就有个牛人,要把河南烩面打出河南,首选首都,跑去开了烩面馆。
1、河南哪些地方不吃面食,吃米饭为主?为什么?
河南18个城市,17个都以面食为主,只有一个城市以大米为主食,这个城市就是信阳,信阳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且信阳的地貌多丘陵,山多水多,所以信阳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信阳的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致是在秦岭淮河一带,分界线将气候类型、湿润程度、饮食习惯等分界开来,而信阳恰恰就在分界线一带,信阳除息县、淮滨外,大多数县区在淮河以南,所以属于南北自然分界线的南方,号称“北国江南”“江南北国”。
2、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
河南面食里,突出的是面条,有特色的面条,不只是烩面,还有酸浆面、糊涂面、卤面,更有手擀剩面。就是头晚剩的手擀面条,早起锅里连炒带热,和着锅底结成的锅巴,一起盛到碗里开吃,那个美,跟炒米饭没有昆仲,有俗话“一碗剩汤面,三斤腊肉也不换”,可见味道之美。河南面食走不出河南,确实是这样的,记得上世纪末,河南就有个牛人,要把河南烩面打出河南,首选首都,跑去开了烩面馆。
结果折戟沉沙,把自己折腾进大牢,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河南面食走出河南的艰难。这个牛人叫乔赢,在河南烩面还不怎么出名,郑州市也还没什么像样的烩面馆的时候,他用快餐的理念,在郑州市场创办了“红高粱”烩面馆,在当时的市场引起轰动,每日营业额高达三万多元。这是1995年的事,可是算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快餐意义的烩面牌子,
三年后的1996年,在郑州站稳脚跟,也挣到第一桶金,更是取得市场成功经验的红高粱,正式向洋快餐发起进攻,不为灭了他,是为树立起中国自己的快餐品牌,要让我们的快餐也走出国门。此时的乔赢雄心万丈,打出的口号是“奋斗三年,要在千禧之年(2000)开店20000家,国外70%,国内30%!”快餐市场志在必得,
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大街,以年租金260万拿下200平米的店面,揭开进军快餐市场的序幕。可惜的是跨步太大扯着淡,不到三年就因水土不服而溃败,随着乔赢非法集资获刑,已经蔓延国内70多家红高粱烩面馆跟着销声匿迹,现在分析起来,红高粱的失败除去盲目扩张,水土不服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国北方的主食大部分是面食,面条又最普遍,
各地物产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决定着当地传统的风味,不那么容易接受外来面食。尝尝鲜可以,当主食不行,所以,异地的面食再好,也是你那地方的美味,我这里也有自己的美食。靠一个味道统领不了天下,另一个原因还是个味道问题。市场有很多地方美食走出门的成功例子,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保持自己特色,全国一个格式,甘心当陪衬小吃;四川家常菜,重庆火锅,以本土化的改变争当美食主角,
河南面食馆也开到了很多地方,都没形成气候,问题就存在这两个方面。要么坚持自己的风味不变,我就这个样子这个味道;要么就要有本土化改变,融合进当地的风味,都做不到,就只有维持着不倒闭,没有市场竞争力。最后可以这么理顺河南面食走出去的思路:严格保持自己的风味,河南面食就这个样子,河南人爱吃的密码都在面碗里,吸引大家去品尝和体会这个美食,
3、河南信阳真的不讲河南话吗?
做为河南人,我不会说河南话,正常,我们信阳地理位置靠近湖北。记得我刚到郑州也不怎么会普通话,到郑州只会罗山话,别人都听不懂,河南话我听的懂,但不会说,现在在郑州我不知道是说普通话,还是家乡话,很尴尬,在外地和河南老乡在一块,只会说普通话,老乡都说,不会河南话吗?我说,我说家乡话你们听不懂。我们信阳这里的方言,河南人根本就听不懂,搞的自己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