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湖北人以家为中心,过年一般不请外人做客,缺点是瞧不起北方人,对外人操普通话,而自家人之间全是说湖北话;和湖北人接触我发现他们有浓厚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姑娘女婿都是客,儿子孙女再丑都是皇上。一般情况下,自己一家人吃饭,还是说吃早饭,湖北人吃鱼特别的老练,就好像鱼没刺似的,而我多年来吃鱼一直甘拜下风。
1、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2、为什么湖北人吃早餐,要叫过早?其他地方还有什么叫法?
谢邀!吃早餐叫过早,可能是湖北很多地方的叫法,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不过一般情况下,自己一家人吃饭,还是说吃早饭,什么情况下叫过早呢?在早些年,至少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往往是家里来了稀客,小住几日。早上主人弄上油条,鸡蛋,米花,糯米酒,档次更高点的可能还有买来的酥饼点心之类,总是满满一大碗端上桌子,让客人享用。
客人过早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早已被支开,妈妈总是把锅里剩下的汤放点白糖,让我们躲到别处喝,那真解不了馋啊!这样的过早,是不用菜的。再说已经吃下那一大碗,也就足够饱了,其实,除了过早,也还有过中的说法。那时候的手艺人都是走村串户,有木匠到家里做儿子结婚的家俱,早上背着斧子来先过早,再简单吃点饭菜,一般早上不喝酒,
中午饭之前又得泡上油条,米花之类过中,过了中一小会儿就吃午饭,午饭的菜总是盘子碗摆满桌子。师傅可以多饮几杯酒,徒弟是万万不能的,那时候的人都很“秀气”(家乡话,斯文之意),特别是带了徒弟的师父,吃饭座次坐姿都有讲究。不管多好吃的菜,都不能放肆地去享用,有些菜(如香肠之类),不到结工那一天,是很少动筷子的,
除非主人家特别殷实,又特别的盛情难却,才夹一块两块下酒。其它如裁缝,修房子,打院墙的艺人都是如此,一个过早的话题,之所以说了这么多,一方面是因为话题引起了怀旧,另一方面,是我感觉以前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好,但乡风民风总是那样纯朴,人总是那样朴实。主人可以自己不吃好的,但凡客人艺人来了绝不亏待,今天的过早,已经变得花样百出。
名字是过早,实际已带上了许多功利思想,有哥们义气的朋友,经常已过早为名,喝得酩酊大醉的;有相互利用的关系人群,有些人直接就是“喝早酒”喝出名利,喝出小官来了。小小的过早名堂太多,芸芸众生的过早,不过一碗面条,或一碗馄饨,要么几个馒头,一碗稀饭,于闹市街头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问题。到底是出入宾馆酒楼过早好,还是小摊前的五六元吃饱好,
3、外省人中的湖北人是怎样的?
天上的九头鸟,地下的湖北佬。湖北人的精明,非一般人所能及,虽然我从未有机会到过湖北,可找了个湖北老婆,几十年的相濡与共,使我对湖北人有一定的了解和感触。一,湖北自古为中国的中心,南国水乡,气候温和湿润,风调雨顺,乃鱼米之乡;这里的饮食文化,纯厚实在,他们做菜没有其它地方那么小气,大鱼大肉,话不多说就是吃,
湖北人吃鱼特别的老练,就好像鱼没刺似的,而我多年来吃鱼一直甘拜下风。二,湖北人以大米为主食,各种美食小吃花样多多,尤其是那江米糍粑是我的最爱,煎炸蒸炒,软濡香甜,还有那江米汤圆更是让人百吃不厌颇具特色;最绝的是我丈母娘做的腊鱼腊肉,那才是叫绝,每逢过年,家里到处都是挂着腌制好的腊肉腊肠,足有上百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