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 > 绥化市 > 元杂剧,元杂剧四大家及他们的代表作

元杂剧,元杂剧四大家及他们的代表作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15 13:42:56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元杂剧四大家及他们的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家及他们的代表作

2,什么是元杂剧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什么是元杂剧

3,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仅存九种宫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宫,双调,商调,越调.正宫为其中一种,属宫调. "滚绣球”是曲牌,属于正宫调. "鲍老儿”是曲牌.属于中吕调.

关于元杂剧

4,什么是元杂剧

00:00 / 00:42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5,元杂剧四大悲剧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6,元杂剧主要分为哪几类各具有什么特点

分为杂剧和散曲。1.元代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和宋杂剧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十三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最繁盛的时期。杂剧剧本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形式是一本四折,有的还加一“楔子”。2.元代散曲。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支曲,调短字少至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联章体虽以同题同调的组曲出现,内容上互有联系,但组曲中的各支曲子仍是完整独立的小令形态,故仍属于小令的范畴。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7, 的 元杂剧

(独有千古) 的 元杂剧 具有流传久远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专长或优点。语云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皆言其一时独绝也。所以这么评价!
山重水复

8,元杂剧是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

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一种把 (音乐)、(说唱)、(舞蹈)等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艺术

9,元杂剧一种什么结合的艺术形式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10,元杂剧的介绍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兴盛原因】 一、 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 1、 城市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 观众 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 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 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 3、经济原因:城市的畸形发展。 发展阶段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 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
文章TAG:元杂剧元杂剧四大四大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