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梅州兴宁人,算是正宗的客家人,我来谈下自己的看法。先说结论,梅州客家人跟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是属于同一个民系的,客家民系之间的彼此认同长期以来,客家民系的认同感主要是基于共同的血缘、语言、地域、文化等因素,在被视为客家人的大本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因为战争、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原因,有大量的客家人迁徙到全国、世界各地,但是这些迁徙到外的客家人对身“客家人”的认同感还是存在的,这要归功于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识。
因为梅州,兴宁都是讲客家话的!还有河源,五华,韶关,惠州,深圳客家人也多!梅州客家话倒是最正宗的。梅州客家山歌也出名,至今很多客家人都喜欢唱客家山歌,唱的十分好听!梅州沙田柚,盐焗鸡爪都出名,河源的客家特产也特别多,其中河源猪脚粉,客家酿豆腐最出名,五华的腐竹很好吃的!客家人很多地方都有,并不是说光梅州,兴宁才多,到处都差不多吧!注百科知识: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2、为什么有人说梅州客家人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不是同一个民系的?
我是梅州兴宁人,算是正宗的客家人,我来谈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探讨一个问题的时候,概念一定要搞清楚,所谓“民系”,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分支内部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客家民系是唯独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最先被冠以“民系”称呼的汉族分支,我们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有人说梅州客家人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不说同一个民系?这种说法对还是错。
先说结论,梅州客家人跟其他地方的客家人是属于同一个民系的,大家有共同或者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首先从语言上来来,客家话也被官方成为客语,是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据考证,从南宋时期就初步定型,20世纪被定名为客语,在一般的学术研究中,是以梅县(梅州)话为代表的。当然我们可以发现,就算在梅州各个市县内,在对一些事物的称谓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鸡蛋兴宁话叫“鸡春”,而梅县话则称谓“鸡卵”。梅州范围尚且如此,更何况梅州之外的客家地区了,比如惠阳话,台湾客家话,在语调、对一些事物的称谓、发音上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各个地区的客家人说的客家话总体是相通的,基本上可以实现顺畅的交流,我们会发现,客家话跟粤语有很多类似、甚至相同的发音。
举个例子,比如大拇指梅州客家话称为“手指公”,在正宗粤语中也是称为“手指公”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客家人的祖先是因为逃避战乱等原因从山西、河南等北方地区迁徙到南方地区,这样就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点,而粤语也是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一些特征,这可以从侧面验证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是纯粹的汉人这一说法。
客家民系之间的彼此认同长期以来,客家民系的认同感主要是基于共同的血缘、语言、地域、文化等因素,在被视为客家人的大本营(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因为战争、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原因,有大量的客家人迁徙到全国、世界各地,但是这些迁徙到外的客家人对身“客家人”的认同感还是存在的,这要归功于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识,
下面几个举措,对加大整个客家族群的认同感是极为关键的。1.修祠堂、族谱首先、自古以来,即便是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到后来的逐渐稳定,客家人修族谱、修祠堂从来没有停止过,修族谱利用文字记载列祖列宗的世代派系、迁徙的足迹、嘉言懿行、家训族规、庐墓所在等,时代相传,对客家人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视的工作。我所在的村子今年就又重修了族谱,群策群力以德高望重的人牵头,有文化能力的人实施,出门在外甚至已经迁走的人都是每一个都通知到的,
其次、客家人对修宗祠的热情在全国民系中是数一数二的。全国最大的宗祠,刘氏宗祠就坐落在梅州兴宁市,成为了客家刘氏粤始祖刘开七2000多万裔孙,共同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这种修宗祠行为在修族谱之外,进一步加强了客家人的集体认同感,2.各种恳亲大会恳亲大会也是客家人自我认同的一种形式,上了点年纪的兴宁人都应该还记得,2001年12月8日,来自香港、澳门、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兴宁同乡,从各地赶来参加世界兴宁同乡第三次恳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