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不可能不清楚诸葛亮葬在哪里。诸葛亮可以说是蜀汉的肱骨大臣,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只有53岁,真的是上天折了诸葛亮的寿,如果在给诸葛亮20年的时候,诸葛亮一定能够北伐成功,诸葛亮可以说是死不瞑目;诸葛亮世代深厚大汉王朝的恩典,食汉禄,感汉恩,如果没有遇到刘备这样的明君,诸葛亮也不会投靠曹操。
1、诸葛亮最终被下葬在哪里?有陵墓吗?
诸葛亮祖籍山东,征战于蜀汉,病逝于五丈原,众多人认为他安葬在勉县定军山,其理由是定军山为三国时期的主战场,诸葛亮人生的最后八年都在于此,而且定军山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为卧虎藏龙之风水宝地。其实定军山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至于他的坟墓的具体地点就无人知晓,关于他被下葬于何地有种种说法。诸葛亮自五丈原一病不起后,自知寿数已尽,便对后事作了精心安排,他早已料定蜀汉不久将被魏所亡,自己与司马懿交战多年结有深仇,自己的坟墓如若被敌人知晓比为所害,于是他密奏后主刘禅,后事不搞厚葬,只需将臣尸装入棺木,由四个人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杠断绳乱之时,就将臣安葬于此,
诸葛亮又公开放出风声说他死后一定葬在定军山,诸葛亮死后,其部属按其遗嘱在定军山大张旗鼓地操办后事,以掩人耳目,其实定军山只是他的一个衣冠冢。刘禅比较敬重诸葛亮,他按照诸葛亮的嘱托暗地里派四个人抬着装有诸葛亮的棺木一直往南走,走了三天三夜,四个人累的实在是走不动了,但杠未断、绳未烂,他们一合计就挖坑埋了诸葛亮便回去交差,刘禅对他们这么快就安葬了诸葛亮深表怀疑,一审问这四个人就交代了他们透露的经过,刘禅大怒,就下令斩杀了他们,可还没有来得及问清楚埋葬的具体地点,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了不让他的坟墓被世人知道,在临终前就作了安排,安葬他时只要九个人,八个抬棺的,一个烧火的,事成后给他们八两银子;诸葛亮死后,他们几个人就把诸葛亮的棺木抬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埋了,过后他们就为银子怎么分而发起愁来,这八个抬棺的人说,要是没有那个烧火的就好办了,恰好一人分得一两;他们一合计干脆把烧火的干掉得了;而烧火的也在一边烧火一边盘算,这银子不好分啊,搞得不好就分不到自己头上来,不如对他们下毒手,自己一个人就能得八两银子,于是他找来毒药放进锅里等他们回来吃饭。
一会儿抬棺的人回来了,一进门就把烧火的给打死了,吃完饭刚要分银子,正好药性发作,一个个的都死了,自此诸葛亮的坟墓到底在哪就没有人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生前的最后一计是为自己的后事设计的,虽然后世无法知道诸葛亮坟墓的确切地点,但诸葛亮至今一定是安静地长眠于某个地方,而且无人打扰,一代名相毕生为国操劳,终于不必再处身纷繁乱世了。
2、诸葛亮去世后,究竟埋在了哪里?
作为封建王朝忠臣的楷模,卧龙先生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的隆中对策,未出山定天下三分,初出茅庐建功,游说江东智算赤壁,取荆定益,特别在蜀汉政权经受失荆州和夷陵大败的形势下,临危受命,以孤身之力撑起大厦,力挽狂澜,内抚百姓外慑强敌,小国以攻代守,五次北伐中原,威信卓著,“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在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兵至五丈原,曹魏派司马懿率兵抵抗,搞坚壁清野死守到底的战略,无论蜀汉军如何挑战引诱都不出战,诸葛亮也吸取之前粮食不足的教训,在五丈原军民合力进行屯田,收成军民分成“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头条南方鹏首发)234年八年,由于操劳过度,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临终交代安葬在定军山,吩咐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足够棺木放进去便可以,下葬时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南。曹刘汉中之战,黄忠曾在这里阵斩夏侯渊,地势险要,有得定军得汉中的美称,263年,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钟会收诸葛绪兵后强攻汉中,兵至定军山时,得知诸葛亮的坟墓在这里,便驻军进入祭拜,一来表达景仰之情,二来收蜀川人心,并令军士不得在附近砍柴取火得事“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