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飞出合肥的一批人有的又想通了,就甘愿再回到合肥,也有一批人再也回不了合肥,因为城市虽没变心态却变了。合肥是全国首座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会员城市,合肥还入选全球十大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合肥将与国际标准等高对接,与英国剑桥同一方阵。
1、被很多人小看的城市,你了解合肥吗?
题主说合肥的实力超过了很多更出名的城市,这话没错。不过逃荒时主要是皖北一带的人口输出,并不是合肥,合肥以前在省会当中虽然实力偏弱,在大家眼中跟南昌、石家庄这类城市差不多。但安徽也是省会独大型省份,因此合肥是安徽当时唯一一个人口输入型城市,当然即使是人口输入,合肥也仅仅是一个欠发达城市。现在看起来毗邻长三角是一种优势,可当时长三角处于发展初期,毗邻江浙沪就成了劣势,因为真正的中高端人才和创业资金都流向了长三角,合肥的竞争力显得苍白无力,只能依靠传统行业吸引基础人才,
不过随着长三角核心区域的饱和,随着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安徽的地理位置变得更加有优势,不仅对接了长三角的发展,也成为衔接东部沿海与华中的纽带。当然对于未来看好的关键点,并不是被划入扩容版的长三角,也不是过去十年的所依仗的房地产及传统行业,而是对于未来的产业布局,合肥是著名科教中心,近些年来因科研地位而吸引了很多科技企业在此驻扎。
而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合肥把握住了朝阳产业——新能源汽车,造车不仅仅是GDP贡献大户,未来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取代传统汽车之时,合肥的竞争力将再度升华。关键是科技与新能源汽车的关联有很多,这对于合肥的科教立足与造车创新是无缝衔接,尽管合肥去年才刚刚跻身万亿俱乐部,但我认为合肥比长沙、济南、西安在经济层面更具发展前景。
2、安徽省会合肥未来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吗?
在第一财经发布的2019城市分级榜单中,新一线城市十五个,合肥,排在二线城市第三位,这比前两年的位次又提升了。事实上,合肥的排位,一直在上升,可以说,合肥,未来成为新一线城市,是没有疑问、没有悬念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首先,我们看一下合肥的优势。合肥,是一座科教立市、科教兴市的城市,合肥,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一,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三大存储基地之一,这些都是国字头的桂冠,
这和资源型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截然不同。一个城市,全力押注科技,在科技上持之以恒的下本不动摇,这是需要胆魄、需要定力的,因为在科技上投入,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和效果,开始是要赔本的,是要潜伏多少年,才能有回报、才能爆发科技投入的威力的。所以,急功近利者做不到这一点,应该说,合肥那么多年在科技上默默的投入,潜心静气的筑基,又经过漫长的潜伏期,现在终于到了收获期。
而如果科技投入一旦进入收获期,那它的经济增长和普通资源型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则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说资源型城市、加工制造业城市经济是按照倍数发展,那么科教型城市,经过长期投入到了收获期,则是几何级数的增长。依靠高科技立市,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城市发展,受外部因素影响小——比如加工制造业,很可能因为产能环境等等,说关停并转,就关停并转了,关停并转后,城市又要谋求转型了,资源型城市,如果资源枯竭,也要面临转型的问题,
对一个城市来说,这个转型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巨大的,因为转型,比如转为科教型城市,需要面对大量的基础投入和短期无有回报的现实。所以说,科教立市,科教兴市的合肥,已经走上了一条不需要经历第二次选择或者转型阵痛的直道,已经取得了先发优势,这应该是其他一些面临转型或者第二次选择的城市所羡慕的地方,我们来看看,合肥经过多少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在科技方面,产生的优势和成果。
合肥,是全国三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三大存储基地之一,合肥拥有三所国家实验室,有资料显示,在已建和新建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合肥8个,上海6个,武汉2个,南京1.5个(其中一个和连云港共建),大科学平台合肥也有7个,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是仅次于首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重点城市,现正在进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合肥超算中心、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项目建设。